美驻华使馆在中国招募“第五纵队”

【美驻华使馆在中国招募“第五纵队”】近日 , 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 , 在其官网上推出2021年度的“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 。
该计划拟资助中国境内的个人、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等 , 用于举办宣介美国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及价值观的活动 。
项目计划为每个申请人或组织提供单笔最高3万美元的奖金 。
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项目 , 这3万美元准备在中国境内物色鼓励培养什么人?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对“补壹刀”直言 , 这就是一个由美国国务院策动 , 打着“公共外交”幌子对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中国各地进行宣传渗透 , 以文化活动行为等掩护 , 向“特定人士”或“组织”提供资助、输送利益 , 甚至策动“颜色革命”的计划 。

李海东为“补壹刀”逐条解说了项目书内容背后的含义:
其中所谓“重点项目”方面的第一条 , “为美国企业分享美国价值观提供扩大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框架的项目” 。
即将美国企业当做在华推广美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工具 , 获得资助的人可以到美国企业体验相关方式 。
第二条 , “教育、文化交流、多样性和包容性 。包括扩大残疾人、女权、LGBTQI权利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
纯粹从文字上看 , 项目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利益和权利 , 问题是 , 包括环保、女权、少数族裔等话题在美国国内是被高度政治化的 , 但项目书又标榜不支持与党派政治有关的活动 , 是欲盖弥彰 。
项目书称不支持“慈善或发展活动” , 也就是说 , 该项目不是不求回报的 。
李海东称 , 项目书之外值得我们关注的 , 可供美国人操作的有两点:
一 , 项目会通过怎样的程序选择什么人接受资助 。
二 , 这些人接受资助参与过项目之后的去向如何 。
李海东认为 , 项目书努力强调去政治化、去宗教化 , 但项目本身就是由政治机构美国国务院运营的 , 给人很多联想空间 , 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
我们看到 , 该项目以“公共外交”为幌子 , 并强调其资金用于“支持加强美中关系的项目特别是中国人民对美国的了解” 。
问题是 , 其“公共外交”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吗 , 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以促进中美关系吗?
1987年 , 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收录的“公共外交”词条 , 将其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 , 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 , 了解、获悉和影响国际舆论 , 减少其他国家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 , 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影响力 , 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
而印度学者拉那认为 , 作为一种外交行为 , 特别是在外交谈判中 , 公共外交常常被一个国家用来影响本国和外国的公众 , 从而达到制造舆论 , 向对手施压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