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慢慢来( 二 )


梅兰芳先生 , 是享誉世界的京剧大师 。
小时候的他 , 相貌平平且不够聪明 , 别人一遍就能记住的戏词 , 他要反复记好几遍才能记住 。
于是 , 他便利用别人睡觉的时间背戏词、走台步 。
日复一日地练习 , 从不间断 。
老师说他眼神不够聚光 , 他便在家里养了鸽子 。
整天站在一个地方观看鸽子飞行的轨迹 , 鸽子飞到哪里 , 他的眼睛就看到哪里 , 终于练就了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 。
眼睛一转 , 便是一段风情 。
勤能补拙是良训 , 一份耕耘一分才 。
17岁那年 , 他一曲《穆柯寨》唱罢 , 掌声响彻梨园 , “寰球第一青衣”的头衔 , 一戴便是一生 。
晚年时 , 他在回忆录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 , 没有充分的天才 , 全凭苦学 , 我不知道取巧 , 也不会抄近路 。
上天给了我们并不聪颖的天资 , 并不是告诉我们天生就要认拙 。
而是在告诉我们:天下所有难事 , 靠“勤奋”二字 , 足以克服 。
曾国藩说:“莫问收获 , 但为耕耘 。”
低头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 , 并不是愚笨 , 恰恰相反 , 真正的聪明人 , 都在下笨功夫 。
如果说人生真的有“厚积而薄发”的逆袭 , 那么一定要经过“埋头苦干”的累积 。
胡适说:“凡是有大成功的人 , 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笨工作的人 。”
从少时学习四书五经 , 到中年修身齐家 , 再到后来治国平天下 。
曾国藩的一生 , 只做了一件事 , 就是埋头做笨工作 。
有人说:“人有多勤奋 , 就有多自律” , 曾国藩亦是如此 。
他酷爱读书写字 , 但与其他人不同 , 曾国藩不是有感而发时才动笔 , 而是坚持每日必写日记 , 用以记录并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
他一生体弱多病 , 几乎没有睡过安宁觉 , 即便如此 , 他还是坚持早起、写日记 。
曾国藩为官三十载 , 笔耕不辍 , 即便是去世的前一天 , 他还在写日记 。
正是这样的自律 , 让他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和进步 , 被后世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
自律 , 则出众 , 不自律 , 则出局 。
从春晚舞台到诗词大会 , 再到后来的朗读者 , 董卿用浸入骨子里的才华 , 对“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 , 做出了完美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