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夫登上学术舞台( 二 )


那时,每过两三天,他就跑去图书馆换一批新书 。锦州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为他看着玩,问他:“这玩意儿你能看懂?”直到后来,有人拿来收藏的民国古画咨询真伪,蔡伟通过画中的文字一眼识别出那是赝品,才赢得在场的人赞叹 。
自学四五年后,24岁的蔡伟寄信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等学者 。他向对方请教,也提建议 。
裘锡圭在1997年第1期的《文物》上发表过《〈神乌赋〉初探》,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 。蔡伟写信表示,“佐子”疑读为“嗟子”,即“嗟”,是叹词 。
后来,裘锡圭同意了他的看法,还在1998年第3期《文物》上发表了文章 。
在锦州,蔡伟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屋里,墙边、床底下塞满了古书 。可更多他想看的古书是买不到的 。碰上实在喜欢的,他就从图书馆借出,直奔复印店 。那份复印版的《广雅疏证》已有30年,字里行间被他写满了批注,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
有些书无法外借,他就坐在图书馆里抄 。橡胶厂发的表格纸被他小心翼翼地攒成摞,再一一从中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内,订成一本 。他仿照古书从右侧写起,完成《尔雅》的抄写,花了20天 。
这些简易的装订本,被他越翻越薄,折痕处轻微一碰就可能散开 。
他最奢侈的消费是凑钱买了一台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搜索引擎里检索古文字 。
三轮车夫登上学术舞台
文章图片

蔡伟的读书笔记
在国学网上,爱好相同的人扎堆在论坛里发帖子 。蔡伟家联网是通过电话线,每次他拨完号,就快速打开论坛和邮箱,使用十几分钟后便匆匆下线 。
即使如此,那几个月,他家的电话费还是频频超支 。后来,他干脆去网吧,在一片打游戏声中敲着自己的学术思考 。
他没写过点击量超高的“爆款”文章,不参与论坛家长里短的讨论,只发言之有物的硬核观点 。第一回“披着马甲”发帖,他就被版主私信询问:“你是蔡伟?”
那时候,除了给几位古文字学学者写信,蔡伟已在几所知名高校主办的学术网站上,发表过自己的学术观点 。
在当年的版主、如今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董珊的印象里,蔡伟对古书熟,引用辞例信手拈来 。在那个检索并不方便的年代,蔡伟盯着旧材料,总能发现新问题,还解释得精准 。
董珊和蔡伟同龄 。他说,蔡伟是那种利落干脆的人,一两句话解决一个问题,不用多说,一看就对,“这种本事差不多是对古书了如指掌的老先生才能做到的” 。
干这行,即使是学术大家,也偶有误差 。不过,蔡伟的错误率很低 。裘锡圭也曾在回信中肯定蔡伟:“不计功利,刻苦潜修,令我十分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