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丈夫的故事

引导语:人的一生,最幸福的一件事,莫过于与相爱的人在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我与丈夫的故事
文章图片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方面为文学创作而准备 。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 。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 。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 。就文学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 。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他笑笑 。一笑之间,我们的关系顿时从夫妻转变为师生 。他坐着,我站着 。近3万字的篇幅,他一页一页地看,我一刻一刻地挨 。只见老公手里的笔一动不动,我心里凉了半截 。看到最后一页,他画了一连串的圈圈 。我知道这是专为“以资鼓励”才画的 。瞅着这最后的圆圈,我都快哭了 。
丈夫让我坐下,严肃地对我说:“小愚,你有丰富的经历和记忆 。平时聊天,听你形容个人或说件事,都活灵活现的,可到了纸上,怎么就干巴了……”说话的口气像训孙子一样 。
“你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吗?”
“缺少语汇呗!”我说 。
“不是缺少语汇,是缺乏文学训练 。”
【我与丈夫的故事】哦,原来我缺的是文学训练!于是,我便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训练 。每天读古诗古文古小说,又翻阅当代读物 。为此,订了许多期刊,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读后拿给老公鉴定 。他有时像法官一样,盯着我问:“你说说,这东西好在哪儿?”一听这口气,便知道自己又看走眼了 。几年下来,也还真阅读了一些当下作家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中篇小说 。其中一个中篇,题目叫“死于合唱”,看得我兴奋不已,打听这个叫胡发云的作者是谁,还不遗余力地四处推荐 。(人生励志文章 www.wenzhangba.com)
一晃多少年,我与胡发云先生会面了 。但我们的话题不是“死于合唱”,而是死于癌症 。我丧夫数载,他丧妻也近两年 。由于亲人死于同样的绝症,我们的第一个话题便是病痛与死亡,也是一个反复的话题 。
中年是最灰色的,如悠长的冬日,似飘落的雪花 。胡先生比我坚强,他很快给亡妻写了长长的悼文,以寄托浓浓的哀思 。悼文是用“伊妹儿”传过来的 。我边读边哭,字里行间我听到了他的心碎声 。文中,一段给病重妻子洗澡的细节,深深震动了我 。
他妻子说想洗个澡 。胡先生跑了大半个武汉市,买来一个圆形的轻巧小浴盆,刚好可以放在病房里 。他灌满热水,把妻子抱起来放进小浴盆,先用毛巾把锁骨处的输液接口裹严实,再一处一处给她轻轻擦洗 。妻子自嘲地说:“我变得这么难看了 。”胡先生笑着说:“我觉得不难看,那就是不难看 。”然后又背诵了法国女作家杜拉斯那一句撼天动地的话——“与你年轻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洗完后,他用了几乎整整一瓶护肤霜给妻子全身上下轻轻涂抹了一遍,肌肤立时就滋润鲜亮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