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病榻上仍然坚持听汇报( 三 )


病榻上仍然坚持听汇报
袁隆平的忙碌状态 , 在2021年3月10日上午 , 摁下了暂停键 。因为意外摔倒 , 他不得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
漫长的治疗时光 , 牵绊住了袁隆平前往稻田的脚步 , 却无法管住他那颗关注稻田的心 。
袁隆平住院治疗期间 , 李新奇多次被叫到病房里汇报进展 。“只要身体情况允许 , 袁老师就要见基地人员 , 每个高产攻关项目具体的进展都要及时向他汇报 , 如果我们做得不好 , 他还会表示不满 。”李新奇说 , 尽管身处病榻 , 袁隆平仍想着提高水稻产量 , 将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在世界范围内更多区域推广 。
为了不耽误科研人员的田间工作 , 参与承担看护任务的张展成了“传声筒” 。
“袁老师在病房里不分白天黑夜 , 只要精神好 , 他就会细致地布置高产攻关方面生产面积、种子调配、技术指导、产量预测等工作 , 他边说我边记 , 过后还要给他反馈 , 一些细小的数字差错他都能听出来 。入院之初 , 他每天关注天气变化 , 听到是高温天气 , 就会担心水稻长势和成熟情况 。”张展说 。
天道酬勤 。2021年5月9日 , 在今年全国最早测产的点、三亚首次开展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国家水稻公园 , 专家们选取3个地块同时进行收割、打谷 , 汇总后按照高产创建产量公式计算 , 最终测产结果为:试验的“超优千号”经受住了去冬今春海南低温寡照带来的不利影响 , 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 比设计预测亩产量900公斤多了100余公斤 。也就是说 , 今年9月到10月 , 这块试验区的晚造水稻平均亩产只需突破495.17公斤就可实现攻关目标 。
“4月20日 , 团队曾对试验区进行数据调查 , 听到汇报后 , 他高兴地说‘很好、肯定能突破’ 。后来获悉测产数据后 , 袁老师鼓励我们再接再厉 , 在第三系杂交水稻、耐盐碱水稻的项目攻关、技术突破、推广示范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李新奇说 。
2021年4月6日 , 在多方科学评估后 , 袁隆平即将启程返湘继续接受治疗 。“那一晚 , 袁老师彻夜未眠 , 他反复地询问回家的情况、科研的安排 , 我们能感受到他那急迫的心情 , 希望能再为杂交稻做些事 。”张展说 。
次日上午10时许 , 袁隆平搭乘飞机离开了他奋斗了一辈子的科研热土 , 谁也没曾想到 , 这一别竟是永远 。
在袁隆平长期工作生活的基地里 , 他的题字“发展杂交水稻 , 造福世界人民”格外醒目 。半个世纪的稻田守望 , 袁隆平刷新了一个个高产纪录 , 让中国人牢牢端稳中国碗;留下了184项专利技术 , 为中国种业发展再添动力 。“禾下乘凉、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朴素梦想 , 由他开启 , 也必将激励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