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均力敌,才是友情最好的模样

势均力敌,才是友情最好的模样
文章图片

故事一:遇见李白那一年,杜甫33岁,李白44岁 。
那年的李白因触怒权贵正“散发弄扁舟”,说是这样,内心其实是苦闷的吧 。
而那一年,杜甫正意气风发,出生名门的他顺风顺水,人生刚刚铺展,人生的坎坷风霜也尚未降临在他身上 。
后来闻一多曾形容他二人的相遇,该是史诗级别的,是孔子遇见老子一样的盛事 。
两个人没有文人相轻的较量,倒是一见如故的携手 。
欣赏彼此的才华,又担得起对方的欣赏,同游汴宋,登琴台,渡黄河,共游王屋山,文友遇到驴友,一起喝酒,一起踏歌,一起就着诗词看月亮 。
ldquo;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你给我充电,我给你打气,能够理解、欣赏、尊重、懂得,像极了睡在上下铺的兄弟 。
就性情上来说,李白为人狂放,恣意纵酒,杜甫内敛深沉,敬圣尊贤,本是相去甚远的两个人却能做到共情与理解,除了文采上的欣赏,更多的是骨子里的至情至性,是彷佛从他身上看到了另一个可能的我,能够劝诫自己,带来启发和引领 。
已经算为知己 。
虽然据史料记载他们的实际交往仅三次,每段的时间也不长,后来分别即是永诀 。
他们同样遭遇了雷霆,并最终走上了一条颠沛流离的路途,但,在人生的某一刻,他们郑重相待,秉持幽微烛火照亮内心,成为对方的江湖古道,亦成全了彼此的桀骜与孤寂 。
故事二:梅兰芳与齐如山的地位悬殊就比较大 。
1913年,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出《汾河湾》 。
第一次听梅戏的齐如山以专业的眼光发现了旧戏中的瑕疵和不足,对这位比他小19岁的青年伶人颇为看重,便用文人的方式写了三千字的信,指出表演的问题 。
此后,梅兰芳演,齐如山看,演出后以信件的方式交流,竟来回写了100多封,两年之久 。
那个时代,清白人家与艺人为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
齐如山是中国受过完整、系统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 。
19岁进入官办的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 。
毕业后游学西欧,学习和考察了欧洲戏剧,对戏剧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 。
回国后,担任京师大学堂和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 。
当年的两个人,出身不同,职业不同,最初的人生走向不同,年龄上相差也大,但凭借着相同的志趣,对戏曲的热爱,齐如山摒弃社会上的非议,冒众人之不韪走近梅兰芳,为他排戏讲戏,而梅兰芳呢,也利落地承接住这份情谊 。
他成就了梅兰芳,梅兰芳成就了戏曲 。他们是一生的朋友 。
02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让我们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