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均力敌,才是友情最好的模样( 二 )


尤其是看来毫无界限的今天,随意搭建一个圈子,打声招呼,便可呼朋引伴,量以百计 。
丝毫不加过滤的社交圈,奉行的还是“有用的哲学”,逐利的本心,不想放弃任何一条可能通向某种利益的道路 。
浮光掠影,心猿意马,每个人都不甚了解,每个人都交谈不多,泛泛而交产生大量鸡肋式朋友,想放弃,又怕将来会用得着;不放弃,又想不起来曾在哪里见过 。
一有了困难便轻易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为什么没有一个朋友肯帮我?
怨得了谁呢 。
没有深度的心灵联结,缺乏智识与德行的担当,不懂得“自我尊重的人才会慎重认领朋友”,无限扩大朋友圈的结果只会是,朋友太多等于没有朋友 。
而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轻易就会生发的,因为就单纯的两个人来说,两个人的相遇,实际上是六个人的存在,即:各自眼中的自己,各自在对方眼中的自己,和各自真实的自我 。
当你坦然而坚定地说出“这是我朋友”的那一刻,你是否真的了解这个人真实的过往和软弱,你们是否能互担起彼此的孤寂与落寞,如韩松落所说,“这是我的朋友”绝非轻易出口的词句,要在百年前的江浙,那个做生意全凭口头约定的时代,这句话的潜台词几乎就是:“我是他的担保人”,意味着自己已经负有连带责任,肯去收拾他丢下的烂摊子 。
所以真正的友谊门槛是很高的,不仅是人品、智识、德行的考验,更有着时间的过滤 。
昔日的友谊何以变淡 。
经年不见的发小,久别重逢的同学,经过了人生的几重山水后坐在一起,除了无语便是哽噎 。
以为对方仍在悲欣交集处等着自己,可发现能坚持下来的,只有往日的回忆 。
回忆之美,美在当时当境的那个自己 。
时间在走,人也在变,生活方式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差异,个人观念的改变,很难,再回到当年你说一,我和二的状态了 。
就像小时候的衣服,不是不想穿,而是无可奈何了 。
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信中说:人生,其实就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自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
离开这段纯洁明亮的阶段,路会越走越孤独 。
人变得成熟、自觉以后,便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谁,余生想获得什么,并会明确哪些朋友值得全力关注,哪些只是在消耗精力 。
所以,如果无力为继,不如让美好的回忆停留在美好的过去,可以一起怀念,共同追忆,那么走至末路的时候,也能做到不强求,不遗憾,不恶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