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电影的跨媒介叙事( 二 )


【论网络电影的跨媒介叙事】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 2003年提出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 的概念:“一个跨媒介叙事的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 献 。”[3]跨媒介叙事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联合完成对事件的叙述, 《网络谜踪》围绕Windows、Mac操作系统和Facebook、 Twitter、YouTube、Tumblr、Google搜索、ABC新闻等 在线网站、平台展开,并借助无人机、DV、GoPro以及 iPhone等日常拍摄器材模拟、还原视屏对话影像的质 感;另一方面则指再媒介转译,再媒介转译后的衍生 产品形成了类似于网络文化中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概念 。不同媒介的转化叙述生成不同的艺 术变种,故事的接合形成跨媒介增生的集群效应 。中国网络电影《陈情令之生魂》作为网络剧《陈情令》的补充内容,相互独立又自成一体,复合填充小说《魔道祖师》中所著述的仙侠世界 。
二、看与被看:调节视点与建立视线
“视点”(Point of View,POV)源于小说理论, 衍生至电影理论中即“视点镜头”,表现主体的观看过 程和观看到的景象 。在“视点镜头”中,视点具有双重性,即“视点出发者”视点和“叙事者”视点,而“视 点出发者”视点包容于“叙事者”视点 。[4]抽象的叙事者通过具体实在的“视点出发者”的视点达成遮掩和 移位的效果,从而营造接受者的“在场幻觉” 。
“视点镜头”电影体现了奥达特提出的“双舞台 体系”——观看舞台和演出舞台,即“看”和“所看 之物”镜头 。《网络谜踪》中的“观看舞台”是借助光 标的移动和关键帧(keyframe)的后期设置而存在, 光标和关键帧代替摄影机的运动,暗示“视点出发 者”的画外存在 。桌面上光标、窗口、背景等元素的安排,和虚拟镜头模拟出“推、拉、摇、移”的效果 。[5]图片、视频按照预设的关键帧参数自动演化,关键帧的 移动、缩放效果实现了数字变焦和数字化叙事 。对失踪人口结案率窗口画面设置关键帧,模拟出镜头的抖动效果 。母亲Pam制作秋葵汤的视频播放段落中,关键帧的添加先使视线逐渐聚焦母亲Pam的面部,体现父亲David的画外凝视,然后移动至父亲David的自拍式画面,完成一次视线转移 。光标轨迹的指向、运动的频率、静止的时间等可控运动作为视线控制,引导 “视觉注意”(Visual Attention) 。“视点镜头”以视线为基础,光标不仅是桌面上的“能指”,而是被赋予人物视线的“所指”之意,成为桌面叙事语言的基本元素 。
《网络谜踪》中的各种对话框、网页和界面几乎 都是通过后期添加,演员基本依据想象表演相应的表情与动作,以及借助导演的实时指令和简单的标志 物定位视线 。对话框中键字光标的停顿、回退暗示动态的情绪变化,增强人物共情并辅助完成剧情 。父亲 David询问女儿Margot考试成绩时,对话框输入“Mom would be(proud of you)”后画面停顿,并且文字被 缓慢删除,体现出单亲家庭内部交流脱节的问题 。影 片末尾,父亲David询问女儿Margot录取情况时,上述文字以发送状态重现在聊天界面,揭橥两者的隔阂与伤痕得以弥合 。当父亲David误以为女儿Margot私自外出爬山后,在快速输入一段责备话语后做出短暂的停顿,并将对话框内的感叹号改为句号,最后选中并删 除对话框中的内容,符号式地表现出父亲David愤怒、 焦虑、冷静的情绪更迭 。当弟弟Peter询问女儿Margot 的朋友时,父亲David的对话框中多次删除文字再重新 输入、发送,暗示母亲Pam去世前充当了父女之间的粘 合剂,并引发父亲David用搜索引擎搜索女儿Margot 的社交账号,用邮件破译女儿Margot的账号密码,登 录母亲Pam的账户和女儿Margot的各类社交工具的一 系列行为,最终通过社交网络复原了女儿Margot的内心以及寻找到线索 。桌面光标(鼠标)点击、拖动、截取、切换、叠加以及归档的操作,改变视窗比例大小, 切换不同媒体软件,建立视线并指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 。光标截取母亲Pam初检报告中的“low platelet count(血小板数量偏低)”,从大量未经过形象化处 理的文字中突出报告中的关键信息,并与下一个画面中的“lymphoma(淋巴癌)”建立视线关联 。搜索框光 标的逐格输入刺激观众对叙述文本的“前瞻”(期待 或预期)和“记忆”(对文本某一点的已知) 。光标是人 类情感的延伸,使角色心理可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