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能否成为朋友,交往前就决定了

周国平:能否成为朋友,交往前就决定了
文章图片

曾有人问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的回答是:
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
这个回答基本上概括了我对待友谊的态度 。
人在世上是不能没有朋友的 。不论天才,还是普通人,没有朋友都会感到孤单和不幸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朋友圈子 。
如果一个人活了一辈子连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么,他很可能怪僻得离谱,使得人人只好敬而远之;或者坏得离谱,以至于人人侧目 。
不过,一个人又不可能有许多朋友 。
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 。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 。
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 。根据我的经验,真正的好朋友也不像社交健儿那样频繁相聚 。
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
在交往中,每人所能给予对方的东西,绝不可能超出他自己所拥有的 。他在对方身上能够看到些什么,大致也取决于他自己拥有些什么 。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作的首要贡献 。
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 。
我们身上都有一种直觉,当我们初次与人相识时,只要一开始谈话,就很快能够感觉到彼此是否相投 。
当两个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时,或者非常远离时,我们的本能下判断最快,立刻会感到默契或抵牾 。对于那些中间状态,我们也许要稍费斟酌,斟酌的快慢是和它们偏向某一端的程度成比例的 。
这就说明,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基本上是一件在他们开始交往之前就决定了的事情 。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并不是由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有关的人各自的心性及其契合程度决定的 。
愿望也应该出自心性的认同,超出于此,我们就有理由怀疑那是别有用心,多半有利益方面的动机 。
利益之交也无可厚非,但双方应该心里明白,最好还摆到桌面上讲明白,千万不要顶着友谊的名义 。
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 。
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 。
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我希望人们更诚实一步,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