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三 )


刘芳告诉家长,孩子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一点爱 。她把母亲的手放到女儿手腕上的伤疤上:“你不爱女儿吗?”
“爱 。”质朴的农家妇女一辈子都没有这样袒露过感情,而当“爱”字说出口,尘封已久的心门终于打开了 。母女俩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
从2008年起,校长何代乾交给刘芳一份开创性的工作——心理咨询 。那时,贵州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基本是空白的 。白云三中地处城乡接合部,青春期与社会转型期交织,千余名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
刘芳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成4个字——用爱倾听 。
她建立了“成长档案袋”,学生们以各种方式,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刘芳倾诉:“我无法克制对她的好感 。我的心总是上下浮沉,不知如何是好 。”或者,“今天,最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想坚强一点,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泪水 。”还有,“现在的父母对我恩重如山,但我渐渐长大,突然很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去……”
让一个盲人去宽慰常人,这的确很少见 。不过,任何人面对一个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柔弱女子时,再难的事也该想了吧?
一次,一个陌生人因感情受挫想自杀,错把短信发给了刘芳 。刘芳打电话过去,劝导得小心翼翼:“你只是一朵早开的花 。有没有意识到,现在的你,其实不是你自己?”
前后3个月,刘芳一次次跟这个未曾谋面的姑娘通话 。终于,姑娘有了笑声:“刘老师,我答应你,好好活着 。”
刘芳不止一次收到这样的留言:“是您,在我心里点亮了一盏灯 。”
那些点滴的爱
刘芳讲过一个月饼的故事 。
有一年,她布置的作文是《中秋感怀》 。男生陈祥写道:“中秋节到了,每个人都吃着月饼 。而我却不知道月饼是什么滋味,甜的,酸的?看到很多人不爱吃,把月饼丢到垃圾桶里,我好想捡起来吃了 。”
刘芳听得心酸,就去他家家访 。他父母在外打工,他跟老人住在破旧的农家小屋里 。刘芳听到窗户上的声音有点奇怪,一摸,连玻璃都没有,几片塑料在风中飘摇 。第二天,她带给陈祥一大块月饼 。
陈祥咬了一口,噙着泪花说:“刘老师,月饼是甜的 。”
很多年后,陈祥工作了,打电话要请刘芳吃饭 。刘芳笑了:“你喜欢吃什么就带我吃什么吧 。”
停顿了一秒钟,陈祥说:“我觉得最好吃的是月饼 。”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大省 。在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家庭的白云三中,贫困生很多 。对这些穷孩子,刘芳总会多尽一份心力 。
有个自幼失去一条腿的残疾男生,刘芳承担了他初中三年的学杂费,又攒钱帮他安假肢 。一个中档假肢相当于刘芳半年的工资 。没料到,这引发了“爱心接力” 。一位干部听说此事,要求分担费用 。没多久,假肢厂厂长来了:“我免费给孩子量身定做一个高级假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