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文章图片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有些人心智成熟比较晚呢?”
有一个回答是:“缺少对许多事物的思考 。”
寥寥十个字,无数人点赞 。
武术宗师李小龙曾说过:“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 。”
深表认同 。成熟与年龄无关,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却因为一次次自我醒悟才得以逐渐成熟 。
说到底,成熟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
在此过程中,因每个人醒悟的深度参差不齐,便有了为人处世的区别,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看待问题的深度不同
文章图片

01
第一层:看待问题,非黑即白 。
人一辈子,需要面临诸多判断 。
判断时,我们习惯把答案简单划分成黑白分明的两个结果,善或恶、爱或恨、美或丑 。
可人生未必仅仅是做非此即彼两个选择 。
曾看到一句话:
“非好即坏,是限制性信念带来的二元对立 。
它让我们看任何东西的知见都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让我们的评判一直被无意识的标准左右,它是有问题的 。”
而这个问题,就在于简单的非好即坏并不能将事物的复杂多变概括完整 。
《水浒传》中描绘了这样一则故事 。
鲁达和朋友在酒馆喝酒,没喝几杯,听到隔壁传来阵阵啼哭,扰得他心烦意乱,便起身上前问清缘由 。
一番询问,得知哭泣的这对父女因没有盘缠回家,原本打算在酒楼卖唱凑钱回去 。
谁知有个叫“镇关西”的恶人,看到小姑娘颇有姿色,就强行纳她为妾,并且允诺给她三千贯彩礼 。
可是,小姑娘嫁过去一个多月,彩礼不但一文钱没见着,还被赶了出来 。
更可恶的是,对方仗势欺人,撒泼无赖,要求她退还压根不存在的彩礼 。
迫不得已,父女二人只能继续到酒楼卖唱“抵债”,恰逢近日酒客稀少,赚不到钱,父女二人想到没钱“还债”又要受镇关西打骂,忍不住悲愤痛哭 。
鲁达听完,二话不说将自己身上所有银两送给这对父女,并答应替他们报仇,最后失手打死了镇关西 。
如果仅以“非好即坏”一刀切的眼光去定义,将人活活打死,他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可他慷慨解囊、行侠仗义的行为又该如何定义呢?
我们总是通过对方做过某一件事,说过某一句话,就断定他这个人是好是坏,可万事没有绝对 。
柴静曾在《看见》中写道:
“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坏事的人 。”
黑与白、好与坏,只是所有答案中的两个极端 。
人倘若一味地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事物,日常为人处世好似戴上了有色眼镜,判断将不再客观,存在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