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见证 青春长存

岁月见证 青春长存
文章图片

青春元不老,人间景常新 。转眼间,大学生电影节 已经走过了28载光阴,从创建初期的青春萌动、头角崭露,到如今的舒枝展叶、卓然自如,大学生电影节在 岁月的见证下越发成熟 。它的青春锐气和学术锋芒从 未变改,文化品格和人文水准始终如一,使其行进于主流之中而不失其独特,比肩于各大电影节而不掩其 光彩,成为难以复制的优秀文化品牌 。28年来,有幸与 大影节携手共进,与青年才俊、青春学子们一路同行,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宝贵经历之一 。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处于困境时期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由国家 教委批准建立影视专业,同年9月,包括我在内的7位 老师临危受命,以开辟影视新学科,重塑艺术学科为 主要任务,由校内不同岗位调到艺术系 。当时的教学 条件极其简陋:教室四处漏雨,设备完全没有,经费几 乎空白,人员屈指可数 。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7位老 师励精图治,在三年内使北师大影视学科迅速崛起,拥有了全国综合性大学最早设立的影视专业,第一个 “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影视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影视学硕士点 。
影视学科逐渐走向正规,我们又马不停蹄,开始 探索影视教育本该具有的独特培养环节——实践 。我 始终认为,大学教育的使命应该培养“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实践来印证所学理论与知识的价值意义 。而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中国电影在进入20 世纪90年代之后影片质量逐年下滑,观众大量流失,以好莱坞为首的外国电影佳片涌现,并开始登陆中 国,抢占国产电影市场份额,中国电影陷入了生产和发 行市场惨淡的局面;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学科因其学 科特性,实践乃其不可缺少的独特环节,但刚刚创立的北师大影视学科资金不足,缺乏既有的实践平台,使得学科教学缺失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如何在中国电 影艰难时刻做出独属于自身的贡献?如何发挥影视学 科的实践特色,建立自身良性循环实践操练的有效方 法与途径?一系列问题萦绕在我们心中 。几位刚刚聚 拢在一起的影视系教师经过交流,萌生了一个绝佳创 意:面向充满活力的高校广大学生、面向腾飞乏力的中 国电影,创办一个由当代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电影进行 评奖的、极具独特性的“大学生电影节” 。大学生是什 么?大学生天然就该能做大事、敢做大事,敢于成为大 手笔,才能成就大文章 。因此大学生电影节应该由大 学生当家作主,同时肩负起北师大影视学科回应时代 的呼声、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克服了众多 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之后,1993年第一届北京大学生 电影节终于拉开帷幕,正式向社会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