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者

人类的智者
文章图片

前些天看到一句话:写作者的每一行字都要追求自己的性格 。觉得很有力量 。但,一个人处境窘困,思想消极,以至于性格阴郁,他的文字还要不要追求自己的性格?要 。
如果类比在逻辑上行得通的话,我认为文字是人性加思想在纸张上的投影 。这种投影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他人通过阅读,头脑中便行成了想法、形象、情绪甚至共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阅读的是同一行文字,但不同的人想法、形象、情绪、共鸣各有差异 。即便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段阅读同一行字,所得往往也有差异 。文字的含义随时间在变化,变是一种自我突破,人只有在突破时,才能更深切的了解自我 。
作家的文字无时无刻不是在反应自己,反省自己,各种虚构的人物、故事,到头来都是对自我的分解和重构 。作家的写作越是贴近自我的人性与灵魂,挖掘出来的东西,也越容易让读者窥见真我,真正的读者并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他们清楚,故事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语言,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与作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 。当这种对话起作用的时候,这段文字就能打破多年来横亘在心头的壁垒 。有价值的阅读是自我认知突破的过程,是既成观念被颠覆的过程 。
人是生活在模型中的动物,某些控制社会的人创立了某种社会形态,并给这种形态披上了华丽的理论外衣 。他们不着痕迹的将自己创建的各类模型通过各种手段输入到被控制者的大脑,被控制者于是在某时间上学,某时间上班,某时间退休,一代又一代“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却不睁眼或不敢于睁眼看看他们的统治者们虚伪的面目 。不仅如此,为了适应这种模型,为了“为儿孙计深远”,被控制者们将出生仅几年的新生命过早的扔进了幼稚园、兴趣班,大大小小的模型就在这种场所被一遍又一遍的灌输到最新鲜的头脑中去 。最沉重的枷锁不是加在身体上,而是加在头脑中 。
我认识到寻求真我,打破头脑中既有之枷锁,就是要同哲人、同伟人(绝大多数政治人物在我心中并不算伟人)、同勇士、同文豪、同艺术家对话,始自阅读王小波先生《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于我有启蒙意义的书 。虽然头脑中枷锁沉重,令我很难用逻辑去思索个人与社会的诸多问题,但我意识到我应该去思索 。我没有思想,没有观点,磕磕巴巴说出来的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循着枷锁拾人之牙慧 。这种磕磕巴巴,这种无知,更促使我要打破头脑中的桎梏,只有打破了,才能领略新事物、感受新境界 。
没有人思想是真正消极的,只不过是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糟糕的模型之中,用语言、文字提出不满罢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和正视的惨淡人生和淋漓鲜血,本质不过是畸形的社会形态下被碾碎的人性,直面和正视并不能改变什么,却是反求诸己的过程,敢于直面的人,心灵必然做出了准备,他们的每一行文字,也必然正在追求自己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