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讪的勇气

搭讪的勇气
文章图片

大学的时候 , 不怎么喜欢一种人 。
这种人精明能干 , 会在所有群体性活动中引得所有人的关注 , 几个小时前的陌生人 , 很快就会成为他的朋友 。
嗯 , 社交花 。不知道是哪个特别有语言天赋的人 , 总结出来这么一个精辟的词 。
之前去外地参加一个电影宣传活动 , 一个同行的姑娘格外引人注目 , 开会的时候总是积极踊跃地发言 , 每次发言都要称赞主办方几句 。活动最后的酒局上 , 这个姑娘跟每位领导和投资人敬酒 , 几句话后就顺理成章地加上了对方的微信 。
说实话 , 那一刻 , 我是有些嫉妒她的 , 因为她很快就跟那位我一直特别欣赏的导演聊得甚欢 , 而我却连上去搭个话的勇气都没有 。
我该怎么迎上去?我该说什么才能让他对我有印象?他会同意加我微信吗?诸如这样的问题在脑袋里盘旋 , 索性放弃吧 , 我安慰自己:干吗活得这么用力啊?
之前在大学实习的时候 , 同小组早进来的那一批学长学姐都在争取留下来的机会 , 看着他们为了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名额抢破了头 , 不得不感慨现在的竞争压力真的很大 。
最后出结果的时候 , 有一位学姐的入选让大家都大跌眼镜 , 明明她的最终考核成绩并不是最优秀的 , 却因为另一个组的一位德国主管写了一封推荐信 , 而成功留了下来 。
那位德国主管曾经在团队聚餐的时候跟我们一起吃过饭 , 大概因为上下级 , 实习生们都没有敢主动过去搭话的 , 唯独那位学姐主动上去聊天 。
我开始重新审视“社交花”这个略带恶意的词 。其实 , 作為人的本能 , 社交的能力又何尝不是一种才智的证明呢?
记得新生周的第一天 , 学校特别设置了几个小时的活动 , 就是让我们所有人聚集在学校的广场上 , 什么也不做 , 让大家努力地去和陌生同学交谈 , 认识陌生人 。活动的目的是拉近陌生同学之间的距离 。
我发现亚洲的面孔大多抱团聚集在一起 , 讲着自己的母语 。羞涩的我也不自觉地和“中国同学们”抱成一团 。或许这是初来乍到异国他乡 , 最能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吧 。
认识的一个家境不错的朋友曾经在加拿大生活了好多年 , 终日待在华人圈的他 , 回国后英文还是磕磕巴巴的 。
无论是提高能力 , 还是真的要去交一些朋友、开阔一下眼界 , 不能勇敢踏出固有的圈子真的是很可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