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她( 二 )


仔细一想,“为了她好,不告诉她”所针对的,又何止是老人 。这句话,简直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常客” 。当你裸辞了,没钱交房租,你会告诉父母吗?父母在家摔了一跤,他们会告诉你吗?报喜不报忧,大家心照不宣 。
缺失的死亡教育 为了说服碧莉,电影里有一个关于死亡的推论 。
一、在中国人看来,死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
二、只有一个足够勇敢、理性的人,或者一个集体里的多个成员共同面对时,人才能承受住对死亡的恐惧 。
三、老人是脆弱的,死亡将至的消息会伤害她,甚至加速她的死亡 。所以,这件事不能让她知道 。
这个推论里,藏着一个假设——老人是脆弱的 。碧莉的奶奶一开始就被断定,无法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死亡 。即使她忙里忙外,以一己之力筹办婚礼,即使她曾经也是一家之主,帮助爷爷承担过对死亡的恐惧 。“别告诉她”,确实是为了免除奶奶的恐惧,但这是建立在一种偏见之上的 。
是否告诉她,真的有争论的必要吗?无论如何隐瞒,死亡是藏不住的 。它如果真的来临,不用别人转告——那是奶奶自己的身体 。
那么,这部电影问的是“要不要告诉她”吗?不是 。这部电影是在问,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 。《别告诉她》的英文名,原本就是“The Farewell”——告别 。
在最后那场为了告别而办的喜宴上,碧莉的脸上笼罩着不解,但更深的,是她压抑着的心绪 。一场死亡近在眼前,也许是现在,也许是明天 。想到恩重如山,此生难还,不管告不告诉奶奶,都注定是一场遗憾 。
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问问我们自己,一样不知所措 。
死亡教育,在中国文化里向来是缺乏的 。我们有非常隆重的葬礼文化,守灵、披麻戴孝、哭丧、守孝 。但这些仪式大多是人死后的弥补,或者说是面向外人的,它不涉及活着的家庭成員之间最后的告别 。它既不教导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也不告诉我们如何帮助亲人面对死亡 。中国人很少公开谈论死亡,人们用“老了”“走了”“去了”来代替“死了” 。“死”这个字眼,不管在何种语境下,都显得过于扎眼 。
在中国,也几乎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死亡哲学 。儒、释、道三家中对于生死的论述,虽皆有之,却难免零碎 。
儒家深耕道德,避开生死,努力于当下,自觉抑制对不可知领域的兴趣 。道家形式上淡然面对死亡,背后却是隐悲忍痛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深受老庄之学影响的魏晋名士,居丧食肉、临吊抚琴,表面上洒脱,事实上却是一种优美的逃避 。至于佛家,是最愿意直接讨论死亡的,但它从哲学上淡化生死界限,令人不以死为悲 。
儒、释、道三家都没有指导我们如何处理死前的那一段艰难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