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臣”与称“奴才”,有何不同 ?

称“臣”与称“奴才”,有何不同 ?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并不是所有的清朝人都能够称奴才 , 称奴才是需要资格的 。
不管是汉唐 , 还是宋明 , 大臣写进呈皇帝的奏疏时 , 都是自称“臣” 。惟独清王朝是个例外——如果我们去读清朝人的奏折 , 便会发现 , 他们总是自称“奴才谨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圣旨 , 则赶紧表态说:“奴才跪诵之下不胜悚惧无地自容” , “奴才伏读再三更切悚惶” 。
称“臣”与称“奴才” , 意义有什么不同吗?当然 。
有人说 , 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贱 。这么说有点望文生义 。事实上 , 并不是所有的清朝人都能够称奴才 , 称奴才是需要资格的 , 只有旗人才可以称奴才 , 汉臣想要称奴才都不让 。旗人的地位怎么可能比汉臣更卑贱呢?虽然乾隆皇帝曾说 , “初非称奴才即为亲近 , 而尽敬称臣即为自疏而失礼也 。”即称奴才才跟皇上更亲近 , 称臣则显得疏远 。怪不得大清臣子要争先恐后地自稱奴才 , 以成为皇上的奴才为荣 。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 , 奴才的地位其实比臣更尊贵?也不是 。试想象一下 , 一群原来称臣的官员 , 争着称奴才 , 难道就是地位更尊贵的表现?清史研究专家杜家骥先生说 , 清代汉官自称奴才 , 是“自贱其身” , 往代汉族士大夫的那种廉耻观念与刚直气节在他们身上丧失殆尽 。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
清朝旗人自称的“奴才”为满语“阿哈”(aha)的音译 。阿哈即奴才、奴仆之意 。清人入关之前 , 阿哈与主人是常见的社会关系 , 因为女真部落还保留着草原奴隶制的遗存 , 八旗体制便是一种主奴体制 , 旗人中的包衣、旗下家奴 , 法律身份均为家奴 , 包衣隶属于天潢贵胄、王公贵戚 , 是皇室、贵族的家臣;旗下家奴隶属于一般的正身旗人 , 是法律上的贱民 , 没有独立户籍 。不管是包衣 , 还是旗奴 , 他们的家奴身份都是世代相承的 。
旗奴在主家面前 , 自称奴才 。包衣在自己所隶属的宗室贵族面前 , 也是自称奴才 。奴才 , 本质就是人身隶属于另一个人的私民 , 代表一种人身上的依附关系 。
其实 , 汉语中的“臣” , 原本也表示一种人身上的依附关系 。在甲骨文中 , “臣”如束缚之形 , 意即“奴虏” 。从字义的本源来看 , “臣”与“奴仆”是同义的 。在甲骨文时代(殷商时期及之前) , 臣就是奴仆 , 奴仆就是臣 。乾隆皇帝称“奴才即仆、仆即臣 , 本属一体” , 并非没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