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后感1000字( 二 )


●该死的希罗多德,波斯人的风俗写的范围也太广了吧,每一页都要浪费一张便条 。看完以后觉得自己可以变成故事大王了 。
●这本书还可以,尤其是注释挺不错的,再加上Lipton tea的札记,关于古希腊历史的知识就源源不断地进入我的脑海了 。希罗多德的“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使丰功伟绩不至于失去其应有的荣光,特别是为了把他们互相争斗的原因记载下来 。”和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是一样的 。这不正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吗?万变不离其宗,如是而已 。
●慕名 。
●20200107-0519
●唔我读完了!大学的第三学期终于有了一门(几乎)全程旁听下来的课,全靠和老师说好每周交读书笔记XD 希罗多德真的易致幻,情节太美妙太容易当做小说读完,飞速翻阅时也极易产生“我读懂了深意”的幻觉,但实际上很可能只是拿柏拉图的概念往上套 。实际上,希波战争时处在巅峰状态的希腊,不管在哲学上还是政治上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柏拉图光芒万丈时,希腊世界反倒在其低点 。对古希腊没有概观式的理解,没读过悲剧喜剧史诗,不会古希腊语、没时间读英译本,最终对希罗多德的理解只能是隔靴搔痒吧 。不过,不管学术上是不是毫无精进,古典再一次向我展示出它的力量 。
《历史》读后感(一):讲述历史第一人之书
作为历史第一人,希罗多德的许多第一: 1、第一位将调查访问作为文字记录下来,甚至质疑河马史诗的真实性,给文学和非虚构类作品第一次划伤了界限; 2、提出了地中海民族大熔炉的概念,比如,希腊语的字母与埃及语的传承关系,希腊的神祗与埃及的传承关系,波斯与米底人的传承关系等等; 3、叙事体的历史文体,区别有后来的编年体等文体,希罗多德用了特别多的插叙,叙事有明确的主线,辅以密集的插叙手法,使得叙事变得宏大 。
警告:本书不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
《历史》读后感(二):光荣属于希罗多德
公元前五百年的某一天,希罗多德结束了他那场略显辛劳的旅程 。已知的文明世界已经在旅行当中被目睹完毕,在旅行当中,他略带惊喜和疑惑的发现,雅典的城邦并不是所有的政体当中最完美的那一个,这让他感到深深地疑惑 。另一方面,他的心久久沉浸在埃及而无法离开:古老的文明纵使曾经辉煌灿烂,但又无法逃避蹒跚而去的命运,这是莫大的悲哀 。在埃及面前,希腊人是自卑的,是忧郁的,是被父亲的孔武有力而压抑的无法成长的幼童 。希罗多德感受到了这一点,由是陷入了沉思 。不同于遥远东方那个叫司马迁的伟大学者身上对于华夏秩序的自信,希罗多德的心中充斥着某种难以察觉的自卑 。这种自卑与希腊人的自我产生了冲突,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重新找到一种叙述的方式,以解释路途当中的见闻,到底向人们昭示了什么 。就这样,带着一个希腊人生来的自我和傲慢,他开始重新整理途径的见闻与材料 。重构文明的来龙去脉,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了雅典之所以为雅典的理由 。因为有了这个理由,所以雅典成为了雅典,之后的人们回想往昔的岁月时,就不会把这个山多贫瘠的小城邦当做什么蛮荒之地 。他谨慎的书写着,这种谨慎当中或多或少带着一丝强自镇定 。完稿时,书名还有空缺 。希罗多德沉思了一下,决定把这本书叫做《见闻》,按照希腊语体的书写当是Historia,这个词汇后来被翻译作“历史”,据说是西方人有文字以来第一次对过往的岁月进行这样的表述 。无论如何,书中的那个“理由”永久性的影响了雅典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从而也改变了无数人对于“文明”的理解 。在希罗多德去世之前,一个叫柏拉图的人降生了 。在他那里,雅典的一切才会真正的发扬光大 。后来的人们会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其实,光荣属于希罗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