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蚂蚁、蜘蛛还是蜜蜂

你是蚂蚁、蜘蛛还是蜜蜂
文章图片

【你是蚂蚁、蜘蛛还是蜜蜂】作為一个常被夸“阅读量大”的人 , 我的内心是惭愧的 。我多年来一直在阅读的道路上龟速前行 。读得慢 , 也就不可能读得多 , 那为什么还能 “阅读量大”呢?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 , 我想先引用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的名言:
“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 , 它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 。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 , 它们从自身把网子结起来 。但是 , 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道路 , 它从花园和田野里的花采集材料 , 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这种材料 。”
培根用蚂蚁、蜘蛛、蜜蜂比喻不同的方法论范式 。而在我看来 , 这同样适用于比喻不同的阅读阶段:
蚂蚁式阅读 , 即大量而缺乏组织、思考、内化的阅读 。这是被动的阅读方式 , 有什么吃什么 , 甚至别人喂什么吃什么 。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 所以孟子说“尽信书 , 不如无书”;也可能徒劳无功 , 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还可能走火入魔 , 所以庄子说“然则君之所读者 , 古人之糟粕已夫” 。
蜘蛛式阅读 , 则能利用读过的信息 , 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并通过知识网络 , 去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 所以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 。
举例来说 , 读完一部厚厚的《红楼梦》 , 那你还只是一只不起眼的“蚂蚁” 。如果你因此去读脂砚斋的评点、红学家的解读 , 甚至是《清史稿》 , 那你就进化成对红学有系统性阅读的“蜘蛛”了 。读完这些之后 , 无论你写了一篇书评 , 还是脑洞大开写了一部穿越小说 , 都要恭喜你 , 你已经进阶到“蜜蜂式阅读” 。因为你的阅读已完成内化 , 并产出你的作品 。
阅读的目的可以有很多 , 但读了很多书 , 却没有思想、没有作品、没有在实际中得到体现 , 那如何形成“有效阅读”呢?
在互联网已成为大脑“外挂硬盘”的时代 , 知识记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炼“关键词” 。以前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好 , 就点右键“收藏” , 觉得以后一定能用上 。可事实上 , 过段时间再看到这篇文章 , 就跟没看过一样 。
所以后来我读完一篇文章 , 会把有用的部分 , 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来 , 越精练越好 。比如读到“捷安特”创办人刘金标的一篇专访 , 我把他说的最精彩的部分浓缩成这样一段 , 收录到我的素材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