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二 )


古人根本上还是讲究和平的,例如墨子就非常崇尚和平,主张非攻 。有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讲的是楚国请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发明了一种攻城的工具,然后准备用这种武器去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后,立即前往楚国,劝楚王不要出兵,然而楚王并不听从墨子的建议 。没有办法的墨子请求和公输般演示攻守战阵,结果公输般完全不是墨子的对手,不肯认输的公输般说:“我知道怎么击败你,一招就够了 。”墨子回答说:“不过就是把我杀了,但是我的三百弟子每一个人都会我的守城办法,他们已经在宋国的城墙上等候楚国的军队,杀我可以,但是你们却无法把我的弟子们杀尽 。”最后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进攻 。
古人有句话叫“自古知兵非好(hào)战”,懂得兵法的人一般是不好战的,虽然用兵是以武力对抗武力,但是目的是为了和平 。法家提倡的刑法,目的是为了用刑法来作为德治的辅助,所以法家提倡以法治国 。但是法治背后如果没有德治,问题就很大了,《道德经》上有句话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意思是说如果老百姓都不怕死,怎么办呢?用真正的死亡来警告他们,让他们感到恐惧吧!马谡曾经给诸葛亮提出过一个建议,叫“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真正的胜仗是征服人心,具体的胜负跟夺取人心相比其实并不重要,还有句话叫“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孙子兵法》里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孙子兵法》中还提出了慎战的原则,它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君王都因为没有慎重地对待战争,轻易开战,导致山河破败身死国灭,留下了很多惨痛的教训,但是不轻易开战也不代表一味的求和 。
例如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统治时期,一改之前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 。命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先后率领大军征讨匈奴,经过多次战争,彻底解除了汉朝北方边患 。实际上汉武帝之所以能胜利这跟之前的统治者有非常大的关系,一方面和亲政策稳定了局势维护了边境安宁,另一方面“文景之治”给汉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军队是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因此,孙子主张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要深入分析研究各方面的因素,打与不打,要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