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错失良机

蒙古人错失良机
文章图片

明代土木堡之变后,瓦剌贵族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待以优礼 。英宗可以留几个贴身随从,他们都是在战场上被抓到的明军幸存者 。
没有这些随从的帮助,英宗连马也上不了,像样的文书也写不了,脚也暖不热 。
也先的弟弟负责看管英宗 。作为一名蒙古王子,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手中有一个汉家天子 。
英宗经常参加宴会和娱乐,但是拒绝迎娶蒙古妻子,包括也先的亲妹妹 。
英宗并没有为这段经历难过,回到北京,依然仿照在蒙古的方式举行宴饮,而且花样翻新 。
其实,结局一开始就注定了,一旦也先决定不杀英宗,送还英宗就是迟早的事 。
问题是如何送还、何时送还、为何种目的送还 。
手中掌握着英宗,随时可以向明朝勒索财物 。英宗被俘后,第一次送信给郕王和朝廷,确认英宗被俘的消息后,皇太后、皇后就在宫中到处搜罗金银珠宝,想赎回英宗 。
也先并不反对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人的解决方法,这一仗,他没有动员全蒙古的军事资源,原以为能用驴子驮回一些零散的战利品就不错了,万万没想到能够俘虏对方的皇帝 。
事已至此,怎样利用英宗,才能實现也先和整个蒙古的最大利益呢?
也先出兵大概只是为了试探长城沿线明军的防御,逼迫明军后退,通过谈判得到不少经济上的好处,好让其他蒙古酋长佩服 。这是他将自己打造成新的全蒙古共主、历代大汗的继承人的第一步 。
外线长城的诸据点,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于14世纪最后的25年间修建的,有些远在长城以北二三百里 。这些据点各自独立,难以维持;15世纪早期,大部分据点已经废弃或后撤 。将它们移近长城的过程中,明廷希望更加依靠政治手段,对蒙古各部分而治之,坐收渔利,并且尽可能地以使用政治手段为主 。这时,明廷必须更加依靠长城上的一连串堡垒 。
只有汉族王朝统治中国,长城才会发挥作用 。
10世纪早期,契丹人曾突破长城,从此,少数民族开始进入长城以内地区,控制范围时大时小,直到1368年汉人王朝建立为止 。
那时,长城已经废弃多年,不再连续 。从15世纪早期起,明廷开始修复长城 。它并非牢不可破,蒙古人常常突破没有防守的关口 。
宣府和大同是长城上的两个重要关口,相距二三百里(宣府更近北京,在北京西北) 。这两镇是捍蔽京师的重镇,也是出击塞外的基地 。500年前,契丹人首次突破长城便发生在这两处 。1449年夏,也先将大军分作四路,中间两路主力分别剑指大同和宣府,第三路攻略东翼的热河,第四路攻略西翼的甘肃,为的是分散明军的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