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责备,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二 )


《增广贤文》中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
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用原谅自己的私心去体他人的难处,自然就容易理解和宽容 。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总把思维局限在自己所见的角度,才能看明真相 。更多时候,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 。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不妨试着站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对方的行为 。
网上曾经有一段很火的话:
你开车时讨厌行人,你走路时讨厌车 。
你是顾客认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觉得顾客太挑剔 。
你有一个儿媳,你嫌儿媳不懂事;你有一个女儿,你希望她掌管婆家大权 。
你打工时觉得老板太强势太抠门,你当老板后觉得员工太没责任心没执行力 。
《论语》中记载: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复:“其恕乎!”意思是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恕己恕人,对事对人皆以“恕”字待之,凡事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难处,从而化解掉内心的怨气,这也是比忍住和克制怒气,更高的一种境界 。
不责备的第三境界:慈悲
慈悲,是最好的相处,也是最高的智慧 。
对人与人的相处而言,懂彼此的苦,念对方的好,想自己的错,这就是慈悲 。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也就是说,“慈”是给一切生命带来快乐,“悲”是让一切生命远离痛苦 。
慈悲,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因为有了慈悲,人世间才充满了温暖和喜乐,人生才有了充盈的意义 。
亦舒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你未必能够理解他们的生活 。不理解别人,只是因为我们的本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自己内心的失落,不知道对方心里积淤的苦伤 。
同样,我们也不要因为一点错,就忘记对方所有的好 。
很多夫妻吵架时,会恶语相向,把对方多少年的陈年错事都会“翻出来重新晒一遍” 。又有多少曾经亲密无间、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最终闹得不可开交,分道扬镳 。
人生在世,要面对两个课题,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自己的 。
事实上,越是层次高的人越是内求,越是层次低的人越是外求 。
我们无法决定外部的事情,但能通过反思自己来发现不足,通过改变自己来消除不足 。
当我们愿意向内看自己的缺点,我们就拥有了自我超越的勇气;当我们愿意向外看别人的优点,我们就拥有了慈悲众生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