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的读后感大全( 三 )


要知道,Mondo本來就是一個小工作室,他們位於奧斯丁的一家電影院,專門幫電影院畫一些宣傳海報 。可能很多國內的朋友不明白,國外有很多電影重放的活動,尤其是電影之國美國,大家再一起放經典老片然後互相討論是很常有的事(可以參考狄尼諾於二零一三年的騙子Malavita (別惹我),其中就有一段笑料是他被法國當地人抓去講身在法國的美國人怎麼看黑幫電影的) 。正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所以Mondo從一個小小的宣傳海報畫室,被昆丁看上後大肆宣傳,逐漸轉變成影迷之間擁有一定份量的電影海報創作團體 。
找不到當時的海報,只能用這個來代替 。你能想像它變成粉彩的樣子嗎?要知道不是每個電影海報繪畫室都可以很成功的 。我還記得十幾年前,那時身在印尼時,他們的電影海報就是靠當地人畫的 。只是不知道錢沒給到位還是怎麼的,電影海報無一不畫得非常失真,尤其是這部一九九九年的Mummy(木乃伊),不但封面上的人臉有總濃厚的廣告顏料感,連布蘭登·費舍(Brendan Fraser)和蕾切爾·薇兹(Rachel Weisz)都嚴重失真,直到後來我看到影碟時才知道原來他們長這個樣 。而那時候臺灣已經採用印刷的宣傳海報了,所以我一直對這種海報創作有點排斥 。
後來我在翻閱中國的老照片時,赫然發現在三四十年前,大陸的戲院也是採取這種手繪海報的形式 。人物一樣的模糊,細節一樣的失真,再配上代理商翻譯的大大字體,也是違和感十足的 。不過早期的電影(上世紀二三零年代),電影都是透過手繪海報來進行宣傳 。比如最有名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這一看就是手繪上去的 。不過根據好萊塢財大氣粗的模式,我相信當時這批海報還是找專業的印刷廠去印的,不像Mondo這樣還得透過絲印這種方式來節省成本 。
號稱第一部彩色大片但正因為絲印的簡單粗暴且便宜,這幾點完全擊中了B級片愛好者昆丁的點,也包括墨西哥胖子吉爾莫(Guillermo del Toro)的點 。所以他們開始與這個工作室合作,並在放映老片的過程中逐漸增加這個團體的創作量,於是乎他們有更多的資源,並開始了更完整的四色套印印刷 。最後,變成今天涉及唱片、海報、書籍(雖然目前只有兩本)三位一體的藝術工作室 。
有錢的Mondo後開始採用完整的四套印刷如果說Mondo誕生於電影放印會,那CC(Criterion Collection,標準收藏)則是另一種故事了 。有鑒於家庭影院的興起,再加上膠片會因時間而受潮損毀,一個半官方半私人的團體出現了,那就是CC了 。CC致力於收藏許多逐漸被人遺忘的經典老電影,在透過一幀一幀的數位化後,再透過影碟的方式重新發行 。我還記得柯波拉在“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出DVD時,特別加進了以前被院線剪掉的畫面,以Redux名義重新發售,並認為DVD這一形式拯救了他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