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风建设调研报告格式怎么样?( 二 )


二、原因分析
笔者以“你认为影响学风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有哪些?”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 。事后 , 研究发现:影响学风建设的总体因素有两大类 ,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我们对在学风建设中所表现的情况进行分类研究 。
(一)影响学风建设的积极因素
1、75%的学生选择个人主观能动性 。这类同学多表示 , 由于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 得以顺利适应大学生生活 , 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 。高中时就养成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大学之前就有一定的规划、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喜欢挑战自己等这样的表达 。
2、65%的学生选择家庭教育 。与父母在上大学前有过深入交流 , 父母为其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多有这样的表达:父母在上学前就对我提出要求 , 上学要多学知识、与老师、同学好好相处 , 各方面表现积极 。
3、55%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的引导 。学校、院系开展的各类成人成才教育活动 , 对自己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院系积极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对自己的推动 。
4、50%的学生选择老师同学的帮助 。老师同学在学生疑惑时 , 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建议对其帮助很大 。寝室和班级的学习氛围较浓 。
5、35%选择其他原因 。还有部分同学表示由于其他原因助推自己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如 ,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 。
(二)影响学风建设的消极因素 。
1、56%的学生选择个人不良心态 。不良的个人心理 , 总是怀着“事不关己 , 高高挂起”的心态 。没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公民-意识 , 没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意识 。因此出现不遵守早晚自习纪律 , 不积极参加院系活动、校级活动等现象 。
2、50%的学生选择家庭教育缺失 。有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子女 , 造成其有一种“小皇帝”“小公主”心态 , 过分关注自我感受 , 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 , 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 。
3、55%的学生选择活动设置不合理 。整个学校活动设置过多 , 造成学生参与活动过多身心疲惫 , 积极性消退 。活动形式不够新颖 , 没有紧跟时代潮流 ,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 , 学生参与性不高 。部分活动是要求所有院系参加 , 但是活动无法体现专业性 , 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度欠佳 。
4、54%的学生学校引导力度不够 。学校统一举行的各类引导活动过于程式化 , 对同学触动不大 。学校也没有适时举行其他各类引导活动 , 院系的教育活动也对学生的触动不大 。各项引导政策缺乏恒长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