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起源和习俗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那么中元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禁忌又有哪些呢?且听小编给你细细道来!
节日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 。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
中元节的起源和习俗

节日传说
①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在俗称的鬼节 。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后来得到释迦帮助 。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 。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
②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

【中元节的起源和习俗】

中元节的起源和习俗

宗教典故
①佛教典故
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 。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 。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 。自此往后,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
②道教典故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 。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 。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 。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 。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 。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 。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 。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 。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
中元节的起源和习俗

中国习俗
(一)闽台习俗:①回家祭祖;②普渡;③放水灯;④抢孤 。
(二)江南习俗:①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 。②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 。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 。③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 。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