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读后感精选( 二 )


与其他民族的“义结金兰”一样,蒙古人结为“安答”也是结为异性兄弟的表现形式 。通常情况下,安答被认为是比血缘更强有力的关系,是氏族,子部落甚至不同部落和国家之间的联合,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联系 。这种把情谊与部落乃至国家的未来融合、捆绑的关系稳定中也存在变数--脱斡邻(也速该的安答)并非持续不断地为铁木真提供支持,但也应该承认在他的儿子想要投靠札木合时脱斡邻拒绝地很干脆 。人是复杂的矛盾体,再坚固的情谊面对考验时也并非无坚不摧 。
如果说求学时历史教材上简略而概括的介绍是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那么这部结合大量史实的传记是让历史爱好者了解一个更加立体的英雄--我依然认为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是一位改变历史格局,开疆拓土的英雄 。即使在危急时刻他没有在妻子孛儿帖身边,或者用那句模糊的“没有给孛儿帖准备的马”--笔者认为铁木真把孛儿帖的马作为自己备用的马使用,又或者为了自己能够带着部落突围故意把孛儿帖留给了敌人--他的父亲也速该曾经从这个部落抢走了已有未婚夫的诃额仑(铁木真的母亲),命运的齿轮严丝合缝,每当做出一个选择就可能离另一种结局远一点 。
英雄在成为英雄前,首先是一个人--听上去有些荒谬,但举出历史上被当成英雄的人,人性可能已经被打薄的看不清了,神性却突出地被人摆在神坛上,不知是自愿接受来自他人的膜拜,还是被困住 。项羽在乌江边的自刎绵延至千年后,还能有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倘若在生死面前项羽选择了生渡了江尔后浑浑噩噩过完后半生,可能连前半生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都被人耻于提起--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没有用来活而是庸碌生存,想想就觉得不可能 。英雄是不怕痛也不畏死的,为了理想,为了天下,为了所有雄浑的,抽象的东西,唯独不会因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宗族 。因此有这么一个人做了相反的选择就变得不是很容易让人接受(连书写《蒙古秘史》的人也只是寥寥数语恨不得把此事略过),即使孛儿帖一生都是成吉思汗的大妃,她所生的儿子最为人熟知,她本人也被成吉思汗所尊敬,但总归会有人提起(察合台总提起术赤的身份甚至因此打断了多次会议,使得成吉思汗不得不把他与术赤从继承人的名单上去除),不过非常耐人寻味的是成吉思汗劝诫察合台的理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比其他任何关系都要牢靠 。或许这只是成吉思汗为了调和兄弟之间矛盾的籍口,毕竟关于术赤的身世问题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他可以给这个儿子应有的财富,但是却绝没有可能让他继承汗位 。
蒙古人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与不同部落摩擦不断,因此女性所肩负的生活责任是比较重的 。而正因为蒙古女性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早期蒙古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反而在元朝建立后随着不同宗教、不同流派思想的汇入,女性地位反而下降了--这并非悖论,而是社会形态改变导致(至少铁木真幼年时期柯额仑还可以为了保护年幼的孩子搜集小动物糊口甚至组织小规模的战斗,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同很多统治者一样,成吉思汗的女儿的婚姻基本都是政治联姻,其中嫁到汪古部的公主为了巩固成吉思汗的影响先后与三位王子成婚 。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越高的女子对于自己婚姻的自主性越弱--未来夫家的选择往往与联盟的建立,政治地位是否对等及下一辈的发展紧密相连 。对这一现象反映比较详细的是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私以为近几年宅斗剧无出其右者)--淑兰与孙家的结合是为了改变商人后代不能参加科举的情况,这种时候自己的喜好并不重要,婚姻背负的是家族的期望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这种顾虑,但是观历史看过去自然要把思绪沉浸到彼时的社会情况中,才能体会历史人物的情况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