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炎帝黄帝和蚩尤三个势力为什么不共戴天( 二 )


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依然占据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地位 。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运城北)筑城,史谓尧都、舜都、禹都,至今地方史志都以之为代称 。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张其昀称其“显与保卫此盐池重地有关” 。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 。在今天看来,舜帝是相当专业的音乐人,至少也是超级音乐发烧友,他擅弹五弦琴,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 。
《孔子家语·辩乐解》中的《南风》是这样写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为什么舜帝要歌唱南风?当时池盐是自然生产,靠天吃饭 。南风一来,盐水便会迅速蒸发,凝结成盐,此即《三秦记》中所谓“朝取暮生”,当时池盐已成为重要财源 。
春秋时期,当年引发原始部落征战、促成华夏民族形成的盐,在中华文明进步和国家版图的整合中继续发挥作用 。此时的解县盐池为晋国所有 。《左传·成公六年》称,这池盐为晋“国之宝也” 。晋国因为池盐而国富民强,晋文公因此晋升“春秋五霸”之列 。原为鲁人的晋国富豪猗顿,本是一位穷书生,在经营解县池盐后迅速致富,《史记·货殖列传》称其“与王者埒富” 。
先秦诸国“得盐者强”
春秋战国是群雄并起、从割据走向兼并的特殊时期,在这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 。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
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 。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东方的齐、燕等国也因盐利而受惠 。《管子·轻重甲》称:“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 。”齐国、燕国这些重要的海盐产地,财富急聚,国力大增,很快在战国风云中占得上风,入选“七雄” 。其中的齐国,在齐桓公时代已当上春秋“霸主” 。
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早在“商鞅变法”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秦国即夺得了山西平阳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 。并置“盐官”,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了井盐资源丰富的蜀国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昭王(一说秦孝王)任命李冰为蜀守,出生于山西运城“池盐之乡”的李冰,在公元前251年前后,主持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