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怎么写?( 三 )


孔子认为他们可以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孔子没有批评他们 。曾点的境界就更高一点,没有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而是从自身的心境出发 。自己现在也没有达到曾点的境界,还是想很多世俗的东西,都是跟物质利益有关 。进入师门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会问到他们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谈愿景的时候,不知不觉也会犯“意必固我”的毛病 。比方会有人说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也会有人说我必须要成为一个慈善家,而且越说越觉得自己的事是真的,这样就跑偏了 。
【《传习录》读后感怎么写?】而且后来说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 。人生没有变化是因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学” 。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缺哪补哪 。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 。我一直都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 。做好自己,别有遗憾 。

《传习录》读后感怎么写?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 。‘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
——《传习录》
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 。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 。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 。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 。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 。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得尽孝 。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反人伦的 。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须要尽孝 。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 。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 。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为了你的欲望抛弃了人伦,因为私心所以不当理 。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即理的一个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