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如何写?( 四 )


二、朗读品析结合 , 放飞思维 , 分析人物形象 。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引领学生通过牧羊人的言行 , 挖掘其内在的精神 , 分析牧羊人创造奇迹的原因 , 是课堂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
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 用圈点勾画的方式 , 画出描写牧羊人言行的语句 , 用具体内容来说明牧羊人靠的是什么创造逆天奇迹的 。
在圈点勾画中 , 在默读思考中 , 在交流碰撞中 , 学生对这位牧羊人的人认识也慢慢清晰起来 。茫茫荒漠中 , 牧羊人踽踽独行 , 手拿铁棍 , 戳一个坑、放上橡子、盖上泥土的动作定格在脑海;是公家的 , 还是私人的地 , 他说“不知道” , 毫不在意的回答萦绕在耳畔;凄风苦雨中 , 十万棵橡子只有两万颗发芽 , 剩下的一万颗橡子艰难成活的画面突现在眼前……在师生对话、交流中,一位坚持不懈、慷慨无私、认真仔细、心无旁骛的牧羊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慢慢清晰起来 。
为了避免贴标签似的架空分析 , 我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紧扣文本 , 为人物的品质呈现提供依据 , 同时指导学生在朗读、品析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如将“三年来 , ……剩下的一万棵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 , 长成大树 。” 这个句子重点分析、品读 , 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其中的数量词 , 牧羊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形象便植根于学生的脑海 。
三、自主合作交流 , 各抒己见 , 珍视独特体验 。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 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 , 受到情感熏陶 , 获得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对于小说的主旨 , 应倡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如何设计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 , 点燃学生探究主旨的火花 , 时时困扰着我 。苦苦思索后 , 我决定从探究牧羊人的幸福入手 , 先后抛出两个问题:“牧羊人种树之初幸福吗?”“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了吗?”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 。对于种树过程中牧羊人的幸福体验 , 学生兴趣浓厚 , 畅所欲言 , 有的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 , 再仔细盖上泥土 。”读出“思念是一种幸福”;有的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体会到“心无旁骛地做事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 , 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领悟到“满足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牧羊人还活着 , 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体会到“身体健康也是幸福” 。这正是课堂上呈现的百花齐放、不曾预约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