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如何写?( 五 )


但是 , 本节课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 如学生课堂读书、圈点勾画的时间偏少 , 对文本缺少更细致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讨论时间偏少 , 流于形式 , 未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等 。
今后我将在语文园地中不懈追求 , 不懈探索 , 力争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如何写?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 较前面的几篇课文 , 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 。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 , 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 。在教学中 , 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
1、解题 。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 , 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在引导中 , 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 , 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 , 我是很欣慰的 。满意之余我 , 我追问“对于标题 , 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 , 我顺势而导 , 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
2、小说文体的介绍 。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 , 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 , 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 , 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 , 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 , 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 , 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学生读完后 , 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 , 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 。我点点头 , 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 。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 , 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
3、对比手法的渗透 。
有好几处对比 , 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 , 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 。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 , 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 。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 。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 , 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
4、深入文本的探究 。
本文虽是小说 , 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 。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 。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 , 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 。在教学中 , 我先梳理情节 , 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 。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 , 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 。学生都很聪明 , 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 , 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 ,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 , 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 。这些句子一找出 , 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