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怎么写?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通过“引导、启发、实践、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分析、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
课堂教学要强调实验结论——“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而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浓度”这个概念 。所谓强调,就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注重这种概念的渗透,而不是实验结束后一揭示了事 。在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溶解了1勺或者2勺食盐后,马铃薯没有浮起,而当溶解了7勺或8勺后马铃薯浮了起来,这就是因为后来食盐溶液达到了“一定浓度”,从而证明只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里还间接地进一步理解了“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在教学中我还认识到,不管学什么内容,都要珍视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 。例如,在猜测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都是盐水,验证的方法都说是用嘴尝尝,但对于不知名的液体能随便尝吗?没有想到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的办法 。要及时解决学生困惑,教师的点拨也不可少 。是不是盐水才能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学生们都说,不是 。那还有哪些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味精水、白糖水、鸡精水 。于是大家调制味精水白糖水进行验证,结果与猜想一致,大家的情绪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
通过本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一是在给液体加热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 。二是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能否更人性化,比如在记录加入物质量和沉浮情况时,把沉、浮、半沉半浮等情况标注细致,让学生便于准确记录 。同时,可以沉浮情况之后再加上一栏项目“心情如何”,在学生一勺一勺添加物质时,马铃薯从没有浮起来、慢慢浮起来再到完全浮起来的过程中,记录下“焦急”、“兴奋”等心情,会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
总之,科学课要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 。通过这一节,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以更加完善的细节和充满亲切感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
马铃薯沉浮不定探浮力再入一层
课前材料准备:
1、学生小组:1个马铃薯,半小杯盐(或糖、味精) 。
2、教师演示:100毫升的清水和浓盐水各1杯,酒精灯1盏,打火机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