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读后感怎么写?( 五 )


不管是先有伯乐还是千里马 , 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才和赏识人才的人是紧密相连、无法割舍的 。

《马说》读后感怎么写?


不知是否是因为属马的缘故 , 或许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匹千里马 , 所以对《马说》情有独钟 。既然是“情有独钟” , 就必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马说》中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先有伯乐 , 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 只可惜伯乐不常有 。
而我却认为伯乐常有 , 而相中好马的伯乐极少 。为什么?
一是因为称其为伯乐 , 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职中 。而伯乐们大多都去“经纶事务”了 , 哪有空余时间去相马?
二是因为惟恐千里马不听驾驭 。“艺人胆大” , 既有千里之能 , 为何还像常马般任人摆布?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识得的千里马飞黄腾达之后 , 而自己则贬为常马 , 于心不甘 。“人不为己 , 天诛地灭” , 又有多少人甘愿将自己的饭碗拱手让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况下 , 即使有千千万万个伯乐 , 千里马还是不能被选出来 。所以诺贝尔获得者迟迟没有中国人 , 最多也就是外籍华人领奖 。
如果人人都自视为伯乐 , 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 起着伯乐的作用 , 千里马又怎能不现身?

《马说》读后感怎么写?


看完了《马说》 , 突然发现 , 我与作者韩愈有着不同的观点 。
作者的观点为“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而我的观点则是“世上伯乐与千里马同在 。”读完《马说》 , 我不禁有许多疑问 。
为什么韩愈会怀才不遇而写文章呢?而为什么他在被拒绝的同时只选择写文章呢?他为什么不再努力试试呢?就算统治者们不识人才 , 他不可以做出点什么事而让他们刮目相看呢?
许多许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产生 , 《马说》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 , 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可是他这样光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想 , 当时如果是我 , 或许我会一次次的毛遂自荐 , 不放弃 , 总有一天 , 他们会发现我的才华的 , 也或许我会在被拒绝之后 , 再次奋发努力 , 做出点成绩出来 , 让他们知道当时他们的'决定是个错误 , 再让他们请我做官 , 那样 , 不是比写文章来诉说更实际么?但是韩愈两样都没有做 。
我认为“伯乐”与“千里马”并没有先后之分 , 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别 , “伯乐”是发现千里马的 , 而千里马则是被发现的 , 当千里马没有被伯乐识用时 , 应该先反省自己 , 然后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 , 更加完善自己 , 再努力学习 , 让自己的名气大增 , 在没有那些统治者的帮助下 , 自己应该做些自己能做的事 , 就算不被他们所发现 , 所任用 , 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 , 到头来 , 你的所做与所为就会被人民所广为传颂 , 那样 , 你的名气不就大了么?名气大了就自然会传到统治者的耳里 , 那到时 , 统治者就会自己来找你的 , 到那时候 , 你还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