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怎么写?( 二 )

看似玩玩闹闹的一节课 , 从中也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 , 但是 , 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搜集信息、估计、操作等活动经验 , 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怎么写?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 。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 , 猜一猜 , 数一数 。
“说一说”环节中 , 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 , 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 , 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 , 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 , 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 , 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 。”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 ,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 这个很好 , 很值得我学习 。
两节课中 , 区别最大 ,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 , (选的豆子的特点 , 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 , 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 , 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 , 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 , 活动时如何操作 , 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 。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 , 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 , 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 , 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 , 张开手抓一大把 , 不要太紧 , 不要太松 , 尽可能抓满就好 。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 , 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 , 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 , 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 , 有的抓太紧 , 有的抓太松 , 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 , 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 。另外 , 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 , 感觉很好 , 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 而且积极性很高 , 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 , 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 , 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 。在猜一猜环节中 , 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 , 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 , 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 , 所以在报的过程中 , 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 , 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 , 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 , 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 。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 , 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