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怎么写?( 二 )


安德烈和菲利普,华安和华飞,都慢慢地挣脱父母的摇篮,变成了叛逆的十七岁 。小时候的男孩子像一匹幼狼,有着幼犬般的顽皮和恋母情结 。上学时会不停地回头寻找母亲的目光,在家人的目光中步入新的朋友圈 。然而十六、十七岁的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羽毛,飞走了便不愿再回到束缚 。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慢慢地形成一扇门,他在门里有自己的世界,龙应台只能时不时从猫眼中窥视,这扇门只有一点点亲情的缝隙,让龙应台得以用32封家书渐渐叩开紧闭的大门 。告别时的拥抱,总是有一方神色勉强,总是年长的一方不舍的像个孩子,言语中带着自嘲和无奈 。菲利普对母亲幼稚行为的嫌弃和退避,就像每个叛逆期的我们厌恶蒙蒙细雨中母亲递过来的雨伞,龙应台和儿子之间的隔阂和代沟,只能将委屈和失落埋藏在文字的空隙间 。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背影仿佛在告诉你:不必追 。就像6年的光阴变成一本照片集,在拥抱后各自奔向下一个起点,一个个启蒙老师站在旁边,目送着我们从不识字的文盲到淹没在试卷中的毕业生,她们陪伴我们度过了童言无忌的时光,我们用含泪的笑容告诉她们:不用追 。
龙应台在序中说: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用文字阐述自己走过的风景,而每个人都用三万多天,五千二百多万分钟,去体验和目送一生的亲情 。

读《目送》有感怎么写?


或许我写不出那种让人痛哭流涕的文章,但,我可以用我的话语,我的感情,我的见解,来讲述这本书给予我的东西 。
这本书,我只想用两个字表示:孤独、伤感 。自己吗?我很喜欢那伤感文,因为我很喜欢读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生活要过得,只是,那些分离、痛苦与不堪终究是难免的,人生的道路,要自己走完,走不动了,爬也要爬完 。或许寂静的晚上,你会时常想起自己的亲人朋友,一幕幕的就像电影一样,想念时,随时浮现脑海,我们都曾知道,有一天,我们会与挚爱的人分离,目送着不舍得人与物,但那时,已是物是人非 。
分离,你舍得吗?长大后,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看孤独的风景,景美吗?不,它不美 。这本书,就是人生: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 。它展现的只是仅此而已,但这仅此,却陪伴着我们的一生,一生的快乐、寂寞,挥之不去 。
人生的目送很多 。当我目送你时,你却厌倦我的舍不得 。这是一种悲剧 。失败后的脆弱,失落后的放手,内心中的不舍,黑暗中的凄凉,无一不是悲剧 。孩子长大了,而你却离他更远了,遥不可及,你只能看着他的背影,越走越远,最后留下的只是苍脆的回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