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 二 )


忽然想起小区里有位刘姨,空巢多年,刚退休那会儿,日子过得很逍遥,上老年大学,唱歌跳舞 。随着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生个病都得自个儿去医院 。刘姨的两个儿子都在美国工作,愿意接她过去养老,可是她每次去美国,都不会超过半年 。刘姨说:小住还可以,久了就想家,在美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日子过得太憋闷 。
老姐妹们都羡慕她养的两个儿子有出息,羡慕她能够出国旅行……每每这时,刘姨的嘴角都掠过一丝常人不易察觉的苦笑 。再时尚再前卫的人,一旦上了年纪,谁不渴望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但刘姨都数不清自己一个人过了多少个春节 。
身在异乡为异客,哪怕异乡有自己的儿女,终归不是自己的家乡 。年轻人适应能力强,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上了年纪的人都恋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饭菜虽然在自己家里做,总是少一道家乡的佐料;想找个老伙计唠唠嗑,抬头低头都是陌生人;除了私下里和孩子们说两句家乡话,说几句方言,连孙辈们都听不懂……
【他乡,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父母如果不想成为空巢老人,就得随儿女四处奔波,以前是父母在哪儿,家在哪儿,如今是儿女在哪儿,家在哪儿 。只是什么时候,他乡亦能如故乡?
(常朔摘自《三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