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怎么写?( 二 )


于是 , 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 , 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 纵观课堂 , 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 , 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 , 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 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 , 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 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 , 不单单要弃其糟粕 , 更要继承精华 。而“吟诵”一法 , 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 。在本节课当中 , 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 , 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 , 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 , 效果并不明显 。虽然如此 , 但“吟诵”一法 , 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 , 还是应当多加坚持 , 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 , 应当寻“根” , 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 , 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 , 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 。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 , 联系生活 , 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生长 。”
学习的目的 , 既为生存 , 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 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 。因此 , 在本节课里 , 设计了第三目标 , 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 , 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
无论如何 , 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 。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 , 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 , 有所成长 。
二、无论如何 , 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
【六年级《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怎么写?】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 , 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 。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 , 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 , 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 , 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 , 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 , 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 , 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因此 , 作为语文老师 , 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 , 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