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二、三层面 , 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 ,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然而 , 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 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 , 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 , 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 。即使是模仿 , 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 , 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 。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 , 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 , 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 , 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 , 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
在本节课中 , 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 , 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 , 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 , 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 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 , 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 。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 , 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 , 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 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 , 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 , 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 , 坚持阅读 , 不断反思 , 不断成长 , 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 , 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 , 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 , 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 ,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
三、无论如何 , 也要启发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思考 。
每一次比赛 , 每一次教学研讨课 , 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 。因此 , 每一堂公开课 , 要考虑到其影响性 。教师公开课 , 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 , 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 。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 , 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 。所以 , 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 , 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 , 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 , 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 ,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文的热爱 , 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 , 供大家思考与商讨 。在本节课里 , 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 , 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 , 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 , 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 , 收效不错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本人认为 , 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 , 一扇门 。通过这扇窗户 , 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 , 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 , 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 。与此同时 , 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 。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 , 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 。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