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二 )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 。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 。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 。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反思怎么写?】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 。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 。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 。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2从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在开篇的教学中首先引入了对课文的总体介绍,让学生从表达方法层次接触到一些常出现的名词 。如:它是小说,是以时间为序,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 。这样的开场,学生也许有些陌生,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必须让他们接触到这些,并慢慢地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 。
作为第一课时,学生有了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的基础,接着让六年级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作为主线来以引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理清文章的条理 。这些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上,让学生以默读、批注的方式进行分析课文,感受战象的内心情感 。由于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的发言不太积极,课堂比较安静 。即使如此,我仍不怕课堂寂寞,因为它背后的是学生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