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反思怎么写?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讲完了,用了四节课 。成与败,得与失,记之 。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备课时,我花了一些心思,阅读了多篇文献和课堂实录,积累了九千多字的资料,教案五易其稿,收获如下:
一、对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多理解 。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48年离世,年华虽短,但生命璀璨 。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懂事、能力、才气、骨气,从求学、成长、治学、做人四个角度来讲述朱自清的一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
二、根据不同的文段设计多个问题 。
以前,我比较会“依文答题”,但往往不会“依文提问” 。现在,有了长进 。《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点段,我设计了10个问题,有难,有易,还有趣味性 。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叶子出水很高,像锅盖”?为什么?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可以换成哪些动词?它们和“泻”相比,谁更好?
三、弄懂了“以动写静”和“以动衬静”的差别 。
课文中有好几处“以动写静”的句子,它和“以动衬静”有什么差别,以前我没有深究;这一次备课,我弄懂了 。
“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它主要运用反衬手法来表现;“以动写静”的目的是要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它主要通过想象来刻画 。另外,“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想象的 。
四、部分知识讲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
讲“以动写静”时,我以教室里的灯管为例,要求学生把静止不动的灯管,通过想象,让它动起来 。(灯管亮着,就像一只白烛正在流泪 。)
讲“反衬”时,我以学生午餐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不去食堂吃,而是争前恐后地拥到校门外的小吃摊前,为什么?(“反衬”学校食堂伙食差 。)
讲“通感”时,我以“听班主任讲话,就像 ”为例,让学生造句,试着把“听觉”分别转化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学生真是太聪明了,有两个答案,我难忘:
听班主任讲话,就像投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极了 。
听班主任讲话,仿佛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
五、重视了课堂结束语 。
以前讲课,我多是“虎头蛇尾” 。开篇语,反复酝酿;结束语,却草草收场 。这一次,我特地写了一个结束语,以托物言志为主线,串起了文章的两大内容(柔美恬静的荷塘、素淡朦胧的月色),表达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栖息地”的观点;以一副对联为副线,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与辉煌,表达我对他的钦佩与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