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人添欢乐》教学反思如何写?

在本堂课中 ,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 , 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 , 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 , 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 , 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
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 , 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 。例如活动一开始 , 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 , 通过课件比较“爱爱”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现 , 感受到作为孩子要多替家人着想 , 并产生在家做“开心果”的情感动力 。又如在让学生了解相关生日常识时 , 并不是翻开教材读一读就算了 , 而是巧妙改变为竞赛台 , 让学生把课前的调查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 , 增强了兴趣 , 发展了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 ,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 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习之魂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 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 , 力求“童心”、“童趣” 。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 , 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 , 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 ,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 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 。如在“做个开心果”这一环节中 , 先让学生通过课件的对比 , 讨论怎样才能在家做个“开心果” , 然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表演反馈 , 展示出学生对家庭及家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 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 , 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互评的形式 , 不断对照自己的言行 , 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 。
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给母亲过生日时 , 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出主意为妈妈过生日 , 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在送礼物时 , 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 , 不仅燃发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 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 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 , 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 ,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 。看来 , 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 , :让学生感到新鲜 , 得到锻炼 , 让课堂充满活力 , 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