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教学反思如何写?

篇1: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被称为是“失物” 。课始,我拿出课间学生在教室里捡到的橡皮跟铅笔问:“这是谁掉的?请你来拿回去 。”随即揭题,刚才的就叫“失物招领” 。我从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不但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题意 。
在出示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问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他们的呢?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们质题的内容 。于是,我让孩子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 。从而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
当读到“那几位同学脸红了”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脸红?如果你就是那其中的一个,你又会怎么做呢?下次我们去春游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
在拓展延伸时,我安排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如果有,该怎么做?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从课文再回到生活,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
但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垃圾的处理问题上,认识很粗浅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停留在把垃圾捡到垃圾箱,不随便扔的成面 。
篇2: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把语言训练列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而且,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在引导孩子感受植物园的美丽时,让学生用“很——很——”说短语,说句子,让学生在运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词短语重叠后的表达效果——既表示强调,又增强了生动性 。在理解“失物”在课文中的意义时,把词语和标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顺带领悟引号的一种用法 。“会心”一词不仅放在句中,而且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显得更为亲切自然 。发展思维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探究唐老师和张爷爷发出会心微笑的原由,设想他们的谈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旨,也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 。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 。如,当我要求学生们再读一次课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 。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课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花生壳等 。” 《失物招领》这一课中的“失物”其实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要让学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课的重难点 。当揭示课题时,学生回答错了,明显的是把“失物”与“食物”混淆起来了,而物品在这里并没有及时纠错,把“食物”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朗读辨析 。因为揭示课题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与课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