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怎么写?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平均分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圈一圈,算一算,拼一拼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意义 。然后尝试摆一摆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观察大量算式归纳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比除数小,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同时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本节课通过用“8根小棒,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引入 。然后再加1根小棒,变成9根能摆几个了,引出有多余的1根小棒,以此类推,让学生更加深刻感知余数的意义 。一节课上下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练习安排妥当,最后的判断题的错误有可能不是余数的错误,而是计算的错误,改成以下形式实现,☆÷5=6……△,△可能是几?
2.摆小棒的操作方法单一,层次可再加强 。
3.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说的机会太少,而是我一直在灌输,以后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说多做,自己多引导 。
4.余数和除数的结论得出的太快,节奏可放慢一点,让学生慢慢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从而引出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
5.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
6.对于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的问题上,对于余数为什么不是4可以适当扩展,为什么5不行,那6呢?7呢?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进一步改正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怎么写?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它是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的,学生在理解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因此,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应寻求一些捷径,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为此,精心设计了一些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
首先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将例题“动画”,使它更富有思考的挑战性,从而实现把思考、操作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孩子们,以孩子们为主体,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学习机会,并且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让他们“分一分”、“记一记”、“说一说”,提高操作质量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给结果分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写一写”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 。教学时,通过一系列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培养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在设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列竖式,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找出各种错误情况进行板演,在纠错中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实践证明,先练后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交流中,将问题一一呈现,交给学生自己判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