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影评摘抄( 九 )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影评(十):匠人精神: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为一个见证了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80后,我对“匠人”这个词语并不陌生 。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类匠人组成的世界里,家里住的房子是由泥水匠砌成的,所用的每一样家具都是由村里的木匠精心打造的,还散发着木材特有的清香 。伞坏了有伞匠修,鞋坏了有鞋匠修,甚至连家里用的青花大碗坏了,奶奶也舍不得丢,等着锔碗匠进村时,珍重地拿给他锔好 。
等到我长大后,每过几年就有一门手艺消失 。最先消失的当然是锔碗这门手艺,碗坏了再买一个就行了,没有人再愿意花钱花时间去锔一个碗 。然后修伞、修鞋、编织、木工这些手艺都逐渐式微甚至消失,一同随之消失的,还有那种缓慢悠闲的生活态度 。没有人再愿意精心去打磨或者修复一样东西,所有的物品都可以通过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再输入到千家万户 。
所以当我看到《了不起的匠人〉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时,心里首先涌起的是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我从来没想到,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还有那么一小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磨着自己的手艺,在水滴石穿的坚持中追求日益完美的工艺境界,简直就是这个急功近利社会中的一股清流.
这部片子最打动我的,是对于”匠人精神”的诠释. 和其他的记录片不一样,这一系列的纪录片并非讲一个匠人或一个行业,如「寿司之神」,「我在故宫修文物」,而是通过选取了多达 12位不同行业的手艺人,诠释了人们推崇的”匠人匠心”.
他们中,有在德格印经院刻了一辈子经的彭措泽仁,有一家三代都从事制鼓行业的王锡坤,有立志于让汉服在现代”复活”的小伙子钟毅,有一件高仿宣德炉可以拍卖出80万天价的中国铜炉第一人陈巧生,也有从十几岁就开始爱玩泥巴的制陶老人羊拜亮阿婆.
这些匠人来自不同领域,从事着不同行业,但有一种精神是共通的,就是他们的笃定与坚持.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匠人精神”,指的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情怀.
如果让我来诠释片中所传达的”匠人精神”,我会选取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专注.造就现代人烦恼的往往是选择太多,欲望太盛,可在这部纪录片里,这些匠人们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一生只做一件事.
比如刻经的彭措泽仁, 他是印经院年纪最大的刻经人,也是手艺最好的 。38年来,他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开始刻经,直到最后一丝天光消失时,才停止一天的工作,真正实践了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彭措泽仁对世界的理解简单直接,除了德格的刻经生活,一切别的林林总总都统称为“外面的世界” 。在他38年的刻经生涯里,有很多同期的或者晚辈,有的去了“上面的世界”,有的去了“外面的世界” 。他说他可以去开车去做裁缝,赚的都多一些,然而只有刻经是他愿意做一辈子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