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怎么写?( 二 )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 , 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 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 , 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 ,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 。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 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 , 集体补助为辅 , 国家给予政策支持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 , 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 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 , 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 。既未体现“社会保险” , 也未体现“社会共济” , 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
二是保障水平低 。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 , 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 ,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 0个档次缴费 。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 , 家庭生活困难 , 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 , 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 。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怎么写?


长期以来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 , 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 , 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 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 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 , 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 , 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 , 也不公平 。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 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XX万人 , 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 , 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 , 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 。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 , 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 , 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 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