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实习报告怎么写?(16)


9.颐和园内: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 。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 。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 。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 。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 。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 。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 。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
三、分析与讨论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
1. 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
研究表明
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 。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 。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 。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 。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 。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 。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 。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 。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