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医药项目( 四 )


15、苗医药
苗族人民以植物为主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的医药学 。世界范围内 , 苗族(Miao nationality)是分布于东南亚的一个庞大民族 , 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云南等地;聚居地区药物资源十分丰富 , 开发植物资源作为药物 。苗医主要分为湘西(张氏和花垣)苗医和黔东南苗医 , 一般以小夹板固定并外敷以伤药 , 著名的伤药有柏林接骨散药等 。2008年6月7日 , 贵州省雷山县申报苗医药 ,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16、瑶族医药
瑶族医药学是瑶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 , 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 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代表有瑶家草药 。2008年 , 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 。
17、蒙医药
蒙医以灸疗为主 , 且擅用火针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 , 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具有温经散寒 , 通经活络作用 , 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 。蒙药以植物药为主 。古人将蒙药药性总结为重、油、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 。蒙药的近代分类方法有三种 , 即按药用部位 , 科属或药物效用来分 。随着藏族的《四部医典》传入蒙古地区 , 藏药对蒙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同时部分藏药亦被蒙医收用 。2008年6月7日 , 蒙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18、布依族医药
布依族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古越人 , 史称“百越” 。布依族属“百越”族群系的“络越”支系 。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 , 是贵州土著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 为同疾病抗争 , 从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并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 , 并摸索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诊疗方法 。在治疗潮湿山区的多发病、常见病如风湿、跌打损伤、骨折、月家病、疔疮及内科杂病等多方面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民族方药与诊疗方法 。但由于布依族自古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语文字 , 医药继承主要靠祖辈相传、徒承师艺等口传心授的方式 。许多医药经验未能很好地继承下来 , 甚至有许多好的经验与方药因之失传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布依医药的发展 。
19、畲族医药
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 为适应生活环境和生存健康要求而探索创造出来的一门传统医学 , 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具有地区性、民族性、家传性等特点 。由于畲民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他们有独特的医疗方法与用药习惯,在医治跌打损伤、蛇伤、风湿、黄疸肝炎、小儿疳积、肺炎、骨髓炎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祖传秘方和经验方法 。由于畲族有语言无文字,畲医药大多为口传心授,习而验之,医药一体,重于实践,其自诊、自采、自制、自配、自用的特点决定了它传承的艰难性 。现大多数民间畲医均年事已高,有些名畲医已去世 。因此,抢救整理畲医药、开发畲医药已成为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