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怎么写?( 四 )


接着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说一下我比较熟悉的二胡吧 。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而到了唐代,取名“胡琴”并开始流传 。宋代,又改名为“嵇琴” 。明清时候,胡琴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进入旺盛时期,从民间伴奏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 。二胡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邓组成 。二胡独特的构造,使其音色独具一格 。二胡音色具有柔美抒情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其实这得益于二胡本身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加之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因而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拉弦和运弓,
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 。另外,由于地域唱腔风格需要,在二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不同类型的二胡 。例如有配合秦腔、豫剧的板胡,潮剧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的枕头琴,广东粤剧的高胡,京剧汉剧用的京胡等等 。二胡的简单构造以及演奏的独特性,造就了二胡使用的群众广泛性 。不论是高雅典贵的音乐厅,还是普通随便的街头上,无论是盛名远播的音乐家,还是流浪街头的卖艺者,再或者是功力甚高的老人,以及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你总会在其中发现二胡的身影 。女子十二乐坊中,二胡的现身,正正说明了二胡地位的重要性,普及性,群众性 。二胡,可以说是,男女老少,人人皆宜 。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二胡历史悠久和群众普及性 。那下面就说说我对二胡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一些感受吧 。
初听《二泉映月》的时候,是在高中的音乐课上 。如同名字一样,管你懂不懂音乐,一听这首乐曲,都能感知到它所表现的悲怆 。
《二泉映月》这个题目的来源,网上是这么解释的:《二泉映月》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在无锡为阿炳录音时现场起的名 。“泉”指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拉二胡,而“映月”则是参考奥曲里的《三潭印月》及无锡映山河而来 。乐曲所传达的情感与题目所显示的意境相互矛盾,这或许从另一个层面增加了乐曲的悲怆性、感染力 。
《二泉映月》采用变奏曲式,一开始有一段无奈的叹息般的引子,个人觉得,这样的开头比较平缓深沉,奠定了乐曲的感情基调 。之后很快出现了平缓倾诉性的主题,细细的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似乎是在向人们倾诉自己的辛酸苦楚,之后出现的变奏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时而悲怆,时而激昂 。在乐曲的高潮处,会感受到阿炳的抗争,而不是柔弱的倾诉与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