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检测综述|人脸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文献综述( 二 )


Yang和Huang使用分层的基于知识的人脸检测方法[11] 。他们的系统由3级规则组成 。在最高级,通过扫描输入图像的窗口和应用每个位置的规则集找到所有可能的人脸候选区 。较高级的规则通常描述人脸看起来象什么,而较低级的规则依赖于面部特征的细节 。多百思特网分辨率的分层图像通过平均和二次采样生成,如图2所示 。
编码规则通常在较低的分辨率下确定人脸的候选区,包括人脸的中心部分图中较浅的阴影部分,其中有个基本上相同的灰度单元 。
人脸检测综述|人脸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文献综述

图2 Yang和Huang的检测方法
Fig 2 The detection method of Yang and Huang
3.1.2 基于特征的方法
基于特征的方法(Feature-Based Methods)不仅可以从已有的面部特征而且可以从它们的几何关系进行人脸检测 。和基于知识的方法相反,它是寻找人脸的不变特征用于人脸检测 。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先检测人脸面部特征,后推断人脸是否存在的方法 。面部特征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和发际等,一般利用边缘检测器提取 。根据提取的特征,建立统计模型描述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存在的人脸 。基于特征的算法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光照、噪声和遮挡等使图像特征被严重地破坏,人脸的特征边界被弱化,阴影可能引起很强的边缘,而这些边缘可能使得算法难以使用 。
3.1.3模板匹配的方法
Sakai等人用眼睛、鼻子、嘴和人脸轮廓等子模板建模,检测照片中的正面人脸 。每一个子模板按照线分割定义 。基于最大梯度变化提取输入图像的线,然后与子模板匹配 。计算子图像和轮廓模板之间的相互关系检测人脸的候选区域,完成用其他子模板在候选区域的匹配 。
Craw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正面人脸的形状模板即人脸的外形定位方法 。用Sobel算子提取边缘,将边缘组织在一起,根据几个约束条件去搜索人脸模板 。在头轮廓定位 。
Govindaraju等人提出两个阶段的人脸检测方法 。人脸模型根据边缘定义的特征构成 。这些特征描述了正面人脸的左边、发际和右边的曲线 。人脸必须是垂直、无遮挡和正面的 。
3.1.4 基于外观的方法
基于外观的方法首先通过学习,在大量训练样本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对人脸和非人脸样本进行正确识别的分类器,然后对被检测图像进行全局扫描,用分类器检测扫描到的图像窗口中是否包含人脸,若有则给出人脸所在的位置 。
Moghaddam和Pentland提出在高维空间利用特征空间分解密度估计的概率视觉学习方法[12] 。用主成分(PCA)分析来定义子空间从而最好地表示人脸模式集 。主成分保存数据中主分量而丢弃了那些次分量 。这种方法把向量空间分解为互相排斥和互为补充的2个子空间主子空间或特征空间和它的正交子空间 。因此对象密度被分解为个2成分在主子空间由主分量张成的密度,和它的垂直成分(在标准的PCA中被丢弃的次分量)如图3所示 。用多变量Gaussians和混合Gaussians密度分布进行学习人脸局部特征的统计 。然后将这些概率密度用于基于最大
似然估计的对象检测 。这种方法已经被用于人脸定位、编码和识别 。和传统的特征脸方法相比,此方法在人脸识别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
人脸检测综述|人脸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文献综述

图3 图像空间分解为主子空间和垂直补空间
Fig. 3 Decomposition lr a image space into the
principal subspace its orthogonal complement
3.2 人脸识别方法
3.2.1早期的几何特征方法和模板匹配方法
最早的人脸识别方法就是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13],它的基本思想是提取人脸面部具有代表性的部位(例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大小作为特征,再辅以人脸轮廓的形状信息,来对人脸进行分类和识别 。模板匹配方法是模式识别中最简单的一种模式分类方法 。在人脸识别中,就是把数据库的人脸图像看成是已知的模板,然后根据计算待识别图像和已知模板间的相关性大小来分类 。
3.2.2 神经网络方法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也早期的方法之一 。目前较流行的基于动态链接结构的弹性图匹配(Elastic Graph Matching)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它是通过 Gabor 小波来提取并描述人脸中的一些局部特征点(节点),并把它们用成标记图(Labeled Graph)的形式连接起来,用标记图之间的相似度来衡量人脸图像之间的相似度 。弹性图匹配方法不但体现了人脸中的几何特征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标记图的弹性形变来描述人脸的一些变化,因而能取得较好的识别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