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在新疆伊犁伊犁河南岸,有一个县叫查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当地的主要居住民族之一锡伯族是清朝乾隆年间西迁至此的,为何要从东北迁徙至此呢?让我们进入当地的锡伯族风情园,一探究竟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锡伯民俗风百思特网情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部6公里处孙扎齐牛录乡内,是一个以靖远寺古文化遗址和展示锡伯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民俗风情园,锡伯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旅游特色,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从东北西迁至这里的一切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它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那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在伊犁惠远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然而统一后的西部边疆广褒土地出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统一面临得而复失,经伊犁首任将军明瑞请奏,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在征集锡伯族官兵西迁新疆之前,清政府先后从黑龙江、张家口、热河等处调遣官兵驻防伊犁,又调遣绿营兵进驻伊犁,但伊犁首任将军明瑞深感伊犁现有驻防官兵不足以防卫广袤的新疆,乃向清廷请示增派官兵,清政府应其所请,决定“从盛京所属各城,调遣携眷驻防塔尔哈台之锡伯官兵1020名,眷属共计3275人,西迁至新疆伊犁,进行屯垦防卫,在举世罕见的男女老幼几千人的长征队伍中,还有一大批不愿与骨肉分离而随队前往的其他亲属,据记载,管带人员查明未注册跟随而来的闲散亲属共有405名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风情园内的靖远寺,建于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庙中较有影响寺院之一 。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整个寺院对称成比例布局的殿阁、楼台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各尽其妙,整个寺院组成了一组雄伟壮观、和谐统一的古建筑群,靖远寺是一座中原文化融合于祖国西北边疆的缩影,充分体现了锡伯人民的建筑艺术,而且是锡伯族与各兄弟民族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实物见证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风情园内有历史馆、民俗馆等室内展馆,用以展示锡伯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在历史展馆内,你会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英勇的民族,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的“大西迁”,这会让你由衷的对他们肃然起敬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的锡伯族西迁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聚餐,杀猪,吃高粱米饭,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