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重阳节的起源,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简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
重阳节的起源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
重阳节的起源

登高
重阳登高,古习俗 。所谓登高一般是指爬山运动,一步一步往高处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顺畅 。大山周围有青松翠柏,空气新鲜,是座天然的“大氧吧”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

古人的山岳崇拜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 。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 。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 。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
重阳节的起源

来历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
重阳节的起源

来历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