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怎么写?( 二 )


这是一本对所有班主任都有实际意义的好书,没有高高再上的说教,空洞的理论 。更多的是实际的教育案例,加上作者理性的分析 。他讲出了很多我迷惑和未知的看法,看得我有点坐不住了 。说到教师作为“学习者”角色,他说“教师这种职业对人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他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虚伪的谦辞 。” 说到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说服”,他提醒“许多班主任对说服期望值过高,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不听就生气 。”他还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名言教育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名言 。” 说到教师的爱心,他认为“关键不是教师有没有‘真心’,而是有没有教育智慧 。”我反思自己对待学生,清楚自己的科学性不够,也就是教育智慧还是不足啊! 说到教师工作的边界,他批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论调,因为“教师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 。所以,老师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也不要太把自己不当回事……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怎么写?


近期我一直在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 。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 。帮孩子则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 。
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 。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 。帮孩子则不然 。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 。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美国商人去亚洲某部落订购草垫,定得多反而提价,因为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人很厌烦;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 。”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快乐的前提是明哲 。想起去年自己刚做老师,当时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年轻力盛的“孩子王”,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本领、学技巧 。